《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范文
推荐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感触最深的是三毛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积极向上,享受生活的精神。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查阅!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红尘中的笑靥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不知为什么,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常会浮现出这样一种幅景象:在没有丝毫绿意的沙漠小镇,热浪之后隐现着一位松散着头发、牵着骆驼的美丽女子,她缓缓地向我走来,眼里蕴含着东方的柔情。
她,便是三毛。
不得不说,三毛曾掀起过一阵流浪文学的热潮。在那个相对于今天已经太落伍、太保守的年代,三毛的作品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流,滋润了无数干枯的心灵,也很少有人敢像三毛那样任性,潇洒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至今日,这本书仍不会过时,甚至现在还会有人觉得三毛的做法过于大胆和前卫,然而这也是它一直畅销的原因。
当年三毛在西班牙求学,认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西班牙男孩荷西。面对荷西的追求,她的理性打败了感性,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荷西并回到台湾。多年之后,当她结束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再次回到西班牙的时候,荷西又一次找到了她。当年青涩懵懂的少年变成了眼前坚强勇敢的男子汉。这一次,三毛不会再犹豫了,既然有一颗不羁的心,那就去找一个疯狂的人吧。
后来,三毛想去西属撒哈拉沙漠居住,荷西便义无反顾的陪她去了,而这本书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书中记录他们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
在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有着一颗平淡快乐的心。尽管他租住的是毛胚房,但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这一切改造成了安乐窝。轮胎、木板、雕刻精美的石头、骆驼的头骨……这些都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与邻里之间的纠葛、与丈夫荷西的冒险经历和那些看似艰辛的生活,也统统成为她的灵感,流淌在她的笔下。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三毛的生活态度十分钦佩,她好像永远不懂得绝望,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她能忍受生活的艰苦,还能把它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从中寻找出乐趣来。随行、率真,这些词用来形容三毛一点都不为过。她敢爱敢恨,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在她身上有着不竭的激情。她曾和丈夫在沙漠傍晚时分,带着一壶烈酒,驱车到两百公里外的戈壁滩捡动物骨骼和造型奇异的石头,尽管那次差点要了他们俩的命,但却不失为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三毛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听自己的心声,让自己变的快乐,好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不枉在人间走一回。永不言弃,相信明天,这便是三毛想要告诉我们大家的。
我也要像书中的三毛那样,去相信未来,随遇而安,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精彩的明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心中的幸福感和居住的环境并不直接相关,正如一件物品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欣赏他的人而言是无价之宝,而对不了解它的人则如垃圾一般。
因为对大沙漠的向往,三毛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背起行囊,来到了浩瀚辽阔的撒哈拉大沙漠。每日与黄沙为伴,与孤独为伍。但因心中的向往,单调无聊的生活在她眼中焕发出别样的光芒。
一碗再寻常不过的粉丝煮鸡汤,被三毛美其名曰“春雨”,对于身处荒漠深处,视水为宝的人们来说,这碗春雨可谓是价值连城,何况还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被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不容易买到的”,形象的语言将这碗春雨描绘的活灵活现,能够品尝到这样的美味,真乃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更多的时候,我们享受的不只是美食的味道,他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会让我们深深沉迷其中。
就这样,一碗简单的粉丝煮鸡汤,成了我们眼中的无价之宝,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母亲担心女儿在外受苦,怀着十二分的心痛从遥远的台湾寄过来的事物,这点食物可谓是跨越万水千山而来,又满含深深的爱意;另一方面,这也是三毛在异国他乡的单调生活的调味品。身处撒哈拉,盼雨几乎是奢望,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打败她精神上的富有。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我们可以移情于相关的事物上,从而让自己乐享现有的生活,这也不愧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块化石,要来回驾车两百四十多里路,耗时三个小时, 再苦苦寻找一个小时,方能将其持如手中,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是不值得的,甚至是荒唐的,可是对于热衷沙漠探险的三毛与荷西而言,他们却乐在其中,即便是在深陷泥沼,面临死亡之时,他们也不曾后悔过。甚至在九死一生之际,他们仍相约再次探险。对于他们来说,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是在所不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