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美文佳作

关键词: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美文,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佳作
戴衔0 分享 时间:

小说主人公 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想作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想离家出走,远离尘嚣,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世界总不缺乏一种“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混沌浮游尘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蹉跎。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霍尔顿之类,以浊见清,以昏见明。然而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淫中化为死灰。

我无意于那些霍尔顿的模仿者,因为他们的意识里还未对霍尔顿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触过此书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尔顿之路。不用多说就是所指是90后。诚然,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当年美国那一步。中国的新一代也面临着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困惑。90后又将何去何从?

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

当我看到书的第一眼,我就大错特错了,那精美的蓝色封面上印着几行金字《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J、D塞格林著,多么好的书名,富含深意。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语言一定十分优美,结果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如果你也这么想而且内心承受能力差的话,我劝你还是去读《草房子》吧。

霍尔顿骂脏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自大,坏吗?不是,他为了报复这个社会及那些虚伪的大人,他本不想这样的,但又不得不这样,我们也不能光看脏话。霍尔顿不是还在博物馆给孩子指路吗?霍尔顿不是还捐给修女们十块钱吗?霍尔顿不是想到麦田里去守护每一个孩子吗?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他是一个纯洁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叛逆行为都是在报复大人、社会。他希望他能保留住自己的纯真,所以他想去山林里、麦田里生活。但又因他的妹妹---菲苾而留了下来,她是他唯一的知己,当他得知菲苾也要跟他走时,他毅然选择留下,因为他是为了她好。

36604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