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戏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不少人物对白的悖论,这些悖论背后隐藏了社会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作者对剧中人物或当时的社会的情感倾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尔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李尔王读后感1
然后是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虚伪,虚荣,自私而又残忍,养尊处优,只懂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是“假、恶、丑”的典型。与他们相似的是爱德蒙,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他设计让父亲和哥哥爱德加遭受苦难,又勾引高纳里尔和里根使她们姐妹反目,自相残杀,他是“恶”的代表。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是格罗斯特的私生子,这种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他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表面上可能与哥哥没有什么不同,但背后肯定受人指指点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爱德蒙,成为了一个性格扭曲的复仇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歪曲的人格,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与之相反,哥哥爱德加,性格纯良,为人敦厚,却一度被父亲误解,派人追杀。死里逃生的他,仍然以德报怨,即使危险重重,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父亲,一直保护着他。
其实在《李尔王》这部剧中,国王身边的那个弄人倒是个有趣的人物。他的戏份很少,跳梁小丑一般,似乎每次出现都在插科打诨,好像没有他这部作品仍然完整。但是,他又仿佛是剧中唯一一个冷静的人,唯一一个理智的人,唯一一个身在剧中又超脱剧外的人,一个“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物,仿佛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又洞察世间万物的神明。他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深的哲学意味,他是李尔性格变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启迪着李尔,同时也是对社会对人性的极大的讽刺与反思。正是这个小丑的出现,在不断的嬉笑怒骂中将人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使得作品反映现实的意味更加强烈和犀利,在不经意间,提升了作品的层次。这个小丑,看似多余,实则至关重要。
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李尔王》中,不仅是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连丑恶的东西也被毁灭了,而且是毁于“恶”本身。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自相残杀以及爱德蒙之死,不仅仅在于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在于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希望。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恶有恶报”,他们的下场恰恰验证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这也是他们应得的结局。丑与恶最终会被美与善撕得粉碎,世界终究是美好的。
李尔王读后感2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李尔王读后感3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