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心得体会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描述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呱呱坠地,到他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建立明朝,和传位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却被他的另一个儿子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
在历史的笔下,朱元璋的童年是悲惨的,由于元朝的贪污,使得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原本安宁的家四分五裂,亲人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这真是元朝自己种下的恶果啊!在艰苦的生活的考验下,朱重八(前名)被磨练得强大。但是,被迫走投无路,一无所有的他只能选择反。而作出这一选择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一旦踏上了这条不归路,随时随刻都得面临小命不保的危险,成功也很渺茫。但是上天眷顾他,一次一次的死里逃生,一次一次的天时地利人和,加之他一向准确无误的判断和天才般的军事能力,他,成为了唯我独尊的皇,当之无愧!
古时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流传至今:国家被吴国夺,越王流落吴国伺候吴王夫差,为夫差养马,装作忠臣。一次,吴王大病初愈,他竟尝吴王的粪,说道:“病人的粪是甜的,而您的粪却不是甜的,看来,陛下的病痊愈了!真是可喜可贺呀!”多年的忍辱负重,真的皇天不负有心人——夫差深信不疑,勾践是不会有谋反之心的。于是,放虎归山,勾践回国,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并睡茅草屋,悬梁挂苦胆,每天尝一口,不忘雪耻,操练精兵,十多年之后,一举歼灭吴国,报了耻。
“胯下之辱”讲的便是韩信从一个人胯下钻过的事。他自幼家贫,却好读兵法,不愿下地劳作......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人们都很讨厌他。一次众人们都羞辱韩信,其中一个少年竟然让韩信要么杀了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再要么就是少年将韩信给杀了。韩信那是身上就有宝剑,想到如果杀了他,自己就会偿命,再如果什么都不选,也不知他会不会动手。可是这样做自己的远大抱负就完不成了。于是,他忍辱负重,从他的胯下钻过,这才成了那个流芳百世的韩信。
古今中外,内心强大到可以承受一切的人,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一般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在现在,又何尝不是呢?有句话说得好:即使你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读完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我由衷地大有感触。他详尽地记录了从朱元璋起兵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四百年的历史,这的确是一本奇书。而其中的文官武将,忠臣佞党,几乎一览无余。
戎马一生之朱棣
在建文帝藩王作乱的时期,朱棣无疑是最活跃的一个。而北平又是军事重镇。在姚广孝、张玉、朱能的协助下,他步步为营,破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济南。在白沟河他遇到靖难路上最大的困难——地形、天气、猛将平安。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朱棣没有放弃。他有着自己最大的一个获胜法宝:决心!南军失败尚可投降,而朱棣失败只有忍受着屈辱结束自己的一生。所以似乎具有封建神话色彩,老天爷眷顾了朱棣,刮掉了南军的帅旗,朱棣终于在极其大的劣势下取得成功。这离不开他渴望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历史上描述的朱棣是双面的,一面是明君有为,一面是残暴凶狠。而诛方孝孺十族却也侧面显示出了朱棣为了永乐盛世所下的努力。他不怕天下读书人寒心而坚持己见,实在是明君之为,这也体现出了日常生活中信心与决心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的王守仁
说道王守仁,这绝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文武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文能是心学创始人被盛赞阳明先生;武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这一切离不开他年轻时做圣人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