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名著读后感范文
鲁迅曾评价红楼梦: 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读后感,欢迎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1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位引用西方理论批判中国固有文学的人物”。
王国维通过“欲、生活、痛苦”形成其悲剧哲学的基础,融合老庄与叔本华的思想,构建一种“优美、壮美、眩惑”的美学观,通过阐发《红楼梦》精神之“解脱”说,突出了经由悲剧所代表的艺术或审美的人生解救功能。
开篇,王国维将老庄思想与叔本华的悲剧相结合,认为‘忧患与劳苦’贯穿人的生命(类似于叔本华所强调的“生存本身是罪”)。生活之本质在于“欲”,欲望却总是不能满足,便产生了痛苦。而欲望总是接连不断,故痛苦也不可摆脱。故人生“如钟表之摆”在痛苦与倦厌中循环。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来源但同时也是摆脱解脱痛苦的途径,生活不可避免痛苦,为了缓解痛苦便追寻欲望,欲望又引发出痛苦。故“欲、生活、痛苦”是王国维悲剧概念的基础。在这个循环中,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暂时性的使人超然于利害关系——“忘物我之关系”。
在一种类似于“无我”的状态里(有点类似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艺术所获得平和,(类似于叔本华:“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通过“优美与壮美”从而获得暂时的解脱。
王国维提出了“优美”“壮美”“眩惑”三个概念,用自己的概念阐述了康德美学中关于崇高和美的部分。(但是又有区别)他将“眩惑”与前两者对立。“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而又增之”眩惑一词在这里类似于曹公批判纨绔子弟风月笔墨淫秽污臭的艺术上的丑。故红楼梦是“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始殆绝焉”(但是实际上这种眩惑多少也是存在的)“宝玉和黛玉最后相见一节”为壮美之例。其优美状美之分又与其模仿叔本华所划分的三种悲剧息息相关。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并提出了悲剧内部的三种划分,将《红楼梦》归为其第三类中“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各加以力各部任其咎”并与中国古代戏剧相对比,证明了红楼梦是超越“极恶”“盲目”(前两种模式)而是因为其内在的一种无法规避的宿命所造成‘逼之不得不如是’的结果。这种‘人生之所固有之故’才是人生最大之不幸。在人生的不幸中,人们又有不断的寻求解脱,而解脱又可以分为“观他人之痛苦”与“自己之痛苦”之别,“由于痛苦之阅历”与“由于痛苦之知识”之别。众人中唯有宝玉,因非阅历之痛,而洞察宇宙人生本质,知生活与痛苦不可分,欲解脱,但解脱的道路中,欲望却此起彼伏时时抗争,从而‘如梦幻泡影’,宛若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王国维借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来阐释他自己的“洗涤”,借叔本华的悲剧来说明“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这一悲剧效果。王国维接受西方思想,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机融合,为红学,美学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Ps.但是个人还是不太赞同“玉”即“原罪”之说,因为中国人自古之来的乐感文化,其罪感文化在此运用未免牵强。不太容易理解。
(括号里的其实都可以详细论证延伸,感觉很有意思的样子~先存个,以后再补)
红楼梦读后感2
梦回红楼
帘外一蓑烟雨朦胧,梧桐在风雨之中,枝叶颤抖,沙沙作响。不经意间,一两片黄叶自枝头飘落,于一地素白的秋菊之间显得分外萧瑟。我坐于窗下,桌上放着一杯茶,温热的雾气一点点溢出,渐渐散于秋风中。氤氲之中,我手捧一部《红楼梦》,细细品咂。
我深陷于红楼的梦境中,无法逃脱。贾府的繁荣到败落,从满园的欢声笑语到杂草丛生,我尽收眼底。
落红满地,她惋惜地皱眉,一双似睁非睁的眼不觉间流下泪水。这女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除黛玉,谁还能有这般美好?这般富有诗意的女子,有着这般细腻的心思……最后却还是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移步,抬头,见一女子在打理盆栽。兰花清幽,虚涵若谷,优雅淡然,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那与之有良师一起品茶论经的日子,渐渐模糊,而那良师,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带着一颗素心,期待着执子之手。探春,纯洁如你,坚强如你。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子有数人,我偏爱非议最多的宝钗。相对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也太无情——还记得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吗?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亦不假。金钏去世时,她为王夫人开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伙计们吃饭重要。不错,她冷漠、无情,可是就算是她为尤三姐、柳湘莲尽洒同情之泪,甚至写下伤感的诗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复生,远遁的也回不来,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宝钗总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帮助一些人,比如给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邢岫烟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种善心,她不愿别人知道。金钗雪
里埋,高贵如你,孤寂如你。
由宝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小善与大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小善者,就是妇人之仁,表面会做出慈善状,当真的事关自己利益时,便就不再理会,不愿真心付出。宝钗则是君子之仁,这个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叶知秋地参透世间没有永久的繁华,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当日我家也是这样冷清不成?”今后,我知道了,做人应做大善者,并且不能被别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像是让作者写活了一般。曹雪芹笔下,这些女子是那么活灵活现,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评点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女子要么是水性杨花的,要么就是“母老虎”;《西游记》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个个妖怪;《三国演义》里虽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女子,但终究是“祸水”……只有《红楼梦》,在一个女人还在裹脚的封建社会,写出了这样的大观园胜景——一个个姑娘。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上的突破,更是社会思想上的突破。
也许第一遍读此书的人会觉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悲有喜。但读过多遍的人再去读,便会觉得全书的格调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道出了这一点,这是对全书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的写实。从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从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从荒唐、叛逆的少年开始,他便痛恨官场的人浮于事,不屑于政治的伪善面目,但他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官僚体制的供养,无奈之下,《红楼梦》出于世。而无论那般生活,那种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不满,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都显得那么淋漓尽致。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一个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大观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坐于窗下,轻合书页,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红楼梦读后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
--题记
手指在一本本书的书脊上快速滑动,眼随心动、心随眼动,略过一本本书,终于顿住,书脊上三个大字:红楼梦。
《红楼梦》在现在的人看来,是一篇惊世名著,曹雪芹由此名声大噪,多少人沉醉在那终成空的红楼一梦中,如痴如醉,对它赞口不绝,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惊世名著的背景、有多少人了解曹雪芹?
曹雪芹是乾隆年间人,名曹霑。他的祖父由于在康熙的九子夺嫡中,错投八爷党,被登基后的雍正以“乱臣贼子”之罪抄家,自那时起,锦衣玉食的小少爷曹霑便不再是鲜衣怒马,而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他写的《红楼梦》,可谓耗尽一生的心血,于乾隆时期已名扬天下。
曹雪芹写书时,家道已没落,生活十分窘困。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造成这本书的经历坎坷,书中众人的经历也坎坷。林黛玉年少丧母,入住贾府,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似蹙非蹙柳叶眉、盈盈水光含愁眼,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与愁怨是多少人心中的美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宝哥哥的这首《红豆词》定是唱给林妹妹听的吧,也许偌大的人世间,只有他们才算得上是旧相识,只有他们的相遇,才算得上久别重逢,只有他们,是前世今生不曾散去的一帘幽梦。可是好景不长,薛宝钗的圆滑为她在贾府赢得不少称赞。“金玉良缘”是两人心中的间隙,“木石姻缘”是宝黛二人心中的执念,但因种种事,间隙越来越大,两人已无法再像原先那样了,一个空对潇湘馆竹林中的月光叹气,一个望着怡红院翩然掉落的花瓣发呆。琉璃世界中,白雪红梅旁,一群富家公子小姐烤鹿肉的喜悦场景已散,徒留宴席过后,人去楼空的凄凉。宝玉娶亲,娶的是宝姐姐,却非林妹妹,可怜其痴傻不知,还喜悦地牵着“林妹妹”的手,欢天喜地。此时,黛玉的生命已为时不多了,她仍执着地把她写的词稿烧掉,把宝玉赠的帕子烧掉,仿佛最后一点执念也随着火光烟消云散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沁芳闸的水,春流到夏,夏流到秋,可那个曾经阻止宝玉向水里扔花瓣的人,却再也不见了。妙玉通过断了的琴弦推测出黛玉后来的悲剧,可叹宝黛二人还是未能逃脱宿命,她终究还是含恨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