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正在品读这本书,沉浸在了三国的世界中。
这本书写的是乱世中,北魏、东吴、西蜀三国鼎立的局势。东汉末年,乱世纷争,各路诸侯投其所好,西蜀的赵、张、关、黄、马五虎,北魏的五子良将,东吴的父子纷纷上阵,纷纷扰扰了千百年,最后被东晋统治。
这本书看似清楚的故事却隐藏着种种心机,使我研究最久的人便是诸葛亮了。
在大家心中,诸葛亮往往是神机妙算、处变不惊的英雄形象,而我感觉蜀国诸事背后,跟诸葛亮有无可脱离的关系。
关羽败走麦城,我觉得是诸葛亮的计谋的关系。因为刘关张桃园结义,所以在西蜀,关羽和张飞是受法律管制之上的,再加上关羽十分骄傲,有点瞧不起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利用他的这一性格。关羽败走麦城之前,诸葛亮嘱咐太多,他不屑一顾,冲动的与吴国打仗,最后落得牺牲战场。
魏延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但在三国中却不常提到。在某次战役中,他与诸葛亮一并战线,攻打魏国。魏延提出兵分两路,我想诸葛亮该是知道这样的好处,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事后,司马懿评价:如若按魏延说的做,魏军定会全军覆没。因此,我感觉诸葛亮微微有些偏向曹操。
证明诸葛亮偏向曹军的原因还有一些: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逃走华容道,诸葛亮明明可以抓走曹操,但在这关键时刻却放走了他,这让我疑心大增。
三国乱世,心机极重,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可以考虑如此周到,便不会上当受骗了,诸葛亮固然聪明,可是他的心计我们常人却无法猜测,人都说“诸葛近妖”,我们若深入研读其人,又该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本家喻户晓的好书,让人爱不释手。这段时间,我如饥似渴的拜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品读之间,我被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犹如身临其境。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从桃园三结义到吴末帝孙皓投降的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用奇谋孔明借箭”“孔明三气周公瑾”等。其中,最让我受启发的故事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孙权让吕蒙率兵去攻打荆州,陆逊利用关羽的骄傲用计,让关羽放松警惕,把荆州的大部分人马调去攻打樊城,致使荆州被吕蒙的军队占领了。这个故事体现了陆逊的聪明机智,关羽的骄傲自大。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里,我的心情不由自主随着故事的情节此起彼伏。当我读到陆逊向吕蒙献计时,我暗暗为陆逊的聪敏叫好;当我读到关羽把荆州的人马调走时,我对关羽的粗心大意感到失望;当我读到吕蒙占领荆州的时候,我不禁叹惜——唉,这都是因为关羽自恃英雄、骄傲自大之后果。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期末考试时粗心大意的事情: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期末考试。在考试前,监考老师叮嘱我们一定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然后就把试卷发了下去。我一看试卷,题目好简单,就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快速地写了起来。写完试卷,我也不检查,就在座位上熬时间。“铃铃铃”,交卷时间到了,我得意洋洋地把试卷交了。过了几天,当我一看我的成绩单,我顿时惊呆了——我才得了93.5分,如果我不骄傲自大,粗心大意的话,我一定会得满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轻视别人,也不要骄傲自大、粗心大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这就是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读到这一首词,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众多英雄豪杰。
在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数刘备了。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经典故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碰巧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第二次去时,虽闻大雪封山,刘备还是坚持前往寻求。第三次,刘备三人为不打扰诸葛亮午休,硬是在外侍立了二个时辰。当时张飞沉不住气,都扬言要放火了……,后被关羽制止。直至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终于醒了。后来他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协助刘备。
刘备待人真诚,对待请诸葛亮出山这件事也是诚意十足:请了三次,而且每次邀请都还是费尽周折,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正是这样的诚意,才感动了诸葛亮。试想,如果刘备只是口头说说,没有这么多的实际行动,或者邀请受阻就马上放弃了,也就不会有诸葛亮出山,更没有了后来刘备能与吴,魏对抗夺天下的故事了。
诚意,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就是使人心志真诚。与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体现真诚的还有宋朝杨时,为追求学问,下雪天在程颐门口侍立。待程颐发现,门外雪已深一尺。程颐为杨时求学之诚意深受感动,于是传授他更多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