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童年的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600字
福臻0 分享 时间: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迹!

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曾经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繁花落尽,败叶纷飞,我们又想起了那段最无暇的时光——与亲人相伴,与蝴蝶共舞,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可它却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一去不返,只留下了那些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读后感4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的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

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外祖母一起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性格怪癖、暴躁、自私的人,他经常狠狠地、无缘无故地打阿廖沙,最严重的一次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几天。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的人,他们为了阿廖沙母亲嫁妆而天天闹分家,打得头破血流,还把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阿廖沙唯一的朋友伊凡对他很好,为他挡了不少打,逗他开心,但是伊凡却被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放在他身上的沉重的十字架砸死了。从此以后,给他慰藉的人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乐观,给阿廖沙黑暗的生活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她相信上帝,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来临。她以轻柔的语调给阿廖沙讲故事,安慰他。后来,忠厚老实的长工格里戈里教导他要做正直的人,被人们看作是疯了的科学家“好事情”,也给他带来了快乐和知识。

阿廖沙是一个坚强、乐观、善良的孩子,他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还有对是非的判断。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呵护下成长,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我们要磨练自己的毅力,要像阿廖沙一样像一朵坚强的花儿挺立在风雨之中。我们还要学习故事中的外祖母、伊凡等人,他们在阿廖沙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正确的引导与爱护,我们要时时、处处想着别人,不要自私自利。

童年的读后感5

高尔基,俄国著名作家。他有怎样的童年?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向我们揭示了答案。主人公阿廖沙生父早亡,他与母亲不得不投奔外祖父----一个性情乖戾、贪婪的人。家中慈祥的外祖母却给了阿廖沙以阳光,与外祖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阿廖沙三岁至十岁的几年里,母亲改嫁,舅舅们反目,母亲过世,给了阿廖沙极大的震撼。最终,他离开了这个家。

阿廖沙的童年是艰苦的,但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仍有阳光。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都是阿廖沙苦寒生活中的温暖!

这本书反映的是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史。是的,譬如外祖父,他的出身是一个小叫花子。他小时候也受尽了苦难,毫不隐讳地说,外祖父的暴躁性格就是被当时的黑暗社会逼出来的,他本身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与其说有这样一个外祖父是阿廖沙一家的悲哀,不如说社会造成了千百个“外祖父”是人类的悲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外祖父,就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每个“外祖父”这样的人生下来就带着一本“坏人守则”,外界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可见,人的道德修养,与所处的社会的风尚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在当今21世纪,“创建和谐社会”,这样的主题是多么必要!这对于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巨大!让我们联起手,一起努力,为和谐的明天共同奋斗吧!


4380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