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初二水平
推荐文章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1
我们身于浩瀚宇宙中,然而不过被圈于庭院一角的四方天空。当,有一天乘一艘风帆穿过狂风,越过山河,外面的风景最终乱了心神,迷了心智。不知,你是否看到一双清秀,透亮的双眼蒙上了灰雾,在黑暗中欲行欲远。后来细想缘由,这一切不过归结于静心二字。
终南山下,仍是那个一身粗布粗衣的少年, 手持一本翻的破烂的书,那便是对未来命运多舛的最好诠释,远处的牛驰骋着天地无限想象。可那个盘腿坐在石头上的少年王冕他难道也曾想过入朝做官,光宗耀祖一事吗?命运的交响曲奏着纷扰的音乐,淡然处之,不论朝廷怎样的请求,王冕他也只是保持内心最初的温柔,一如那童年时不愿折服于狂风的纸飞机,风越大,它越远,越高,最后落脚在自己心有所属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曾说,静能生慧,他的一生,安静的过分,让自己的心悬于世界的高度之上。终了终了,还是离不了一杯黄土的命运,安静的长睡在世界的角落,这样的一生,默默无闻,羡煞的只是寻找静谧的我们。
茫茫大海上,滔天巨浪从远处袭来,冲上了岸边屹立的石礁,毫不留情,浪退却后,岸仍是岸,礁仍立在那里,岸边的贝壳却抓不住沙滩的挽留,随着浪奔向远方,亦不如说奔向黑暗。一如书中一开始心性纯良的匡超人,如果说我羡慕的是王冕的一生,匡超人未染尘世喧嚣的心性是我追求的。当,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的少年郎秉着初心,踏入官场,走上仕途的一刻,他的心再也不能宁静了,初心?追求?,那是什么,名利钱财,那才是他想要的。我们说书中人物的变化的罪因不过是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黑暗,是啊,可倘若像匡超人一样的人在喧嚣浮沉中,不能学会静心,坠落,沉沦不过尔尔。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坚持。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当有一天,世界归于混沌,一切回归自然,不知你可否记起自己一颗宁静的心,不妨想想,那记忆中开满鲜花的羊肠小道,也许,它,就在那里……
儒林外史读后感2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后感3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其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换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