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城南旧事读后感500字(2)
推荐文章
慢慢的把我也带进了这本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这座四合院里,它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间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这本书它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在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这么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她,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她自己。
故事看完了,可我我还没走出来,时常看到小英子站在大门口看着老北京的那条胡同看着我……。
阅读城南旧事读后感5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先生,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她——林英子。这本书是一本蕴含着浓浓诗意的纯美小说。作者满怀着怀旧的基调写出了这本小说。本书通过林英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世界的世态炎凉。
故事从1923年开始,从6岁成长至12岁,因父亲病故,她的童年也因此结束,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该负的责任和担当。在各篇中宋妈无处不在,无疑也是读者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宋妈这位命运凄苦的卑微人物,在英子的回忆里有宋妈的智慧和尊严。书中《驴打滚儿》一篇给宋妈的画像生命,也是全书最有力量的一短篇小说。这篇是作者9岁时看到的——但她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却是一个悲惨的大世界。而驴子每次出现不仅是情节的联系,也衬托乃至增强了人物的造型。但是如果不穿透作者故意留下童稚的迷茫,《驴打滚儿》就有了些诗意的情调。
《驴打滚儿》有双重含义,一重指代黄土气息的毛驴在地上打滚,又指裹着绿豆粉的黄米面,都带着悲凉、看不到希望的黄土色,暗喻着旧社会妇女的悲惨人生。
而有些故事反映出的道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看海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深深的担忧以及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阅读城南旧事读后感6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这本书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城南旧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去看海”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英子无意认识的小偷本性是善良的、老实的。但是,这个小偷为了要养家糊口和供弟弟上学,便迫不得已去偷东西。不久后,就给便衣民警捉住了。英子很伤心也很疑惑:为什么他要去偷东西?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不是老实人,为什么民警还会抓他?这些问题困扰着英子,让英子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分不清天与海。
如果说“我们看海去”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那么“爸爸的花儿落了”则是给我启示最多的。阅读完这个故事后,我领悟到了许多道理:首先,我懂得了做人要坚强,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次,我知道了碰到困难一定要勇敢,不能胆小,更不能做缩头乌龟。最后,我明白了平日里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偷懒。
童年,是冬日的阳光,是雨后的彩虹,是滋润万物的雨水童年,是一生中最绚烂,最愉快的时光。我们每个人都会告别童年岁月,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少年,迈步走向新的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