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

关键词: 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2020
福臻0 分享 时间: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推荐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1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粲明珠。它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之间的纷争。全书一百二十余回,回回曲折迷离,引人入胜。其中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不让人沉醉其中,那一个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更让人有和这些英雄结交的念头。

更重要的是读《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书中的刘备因为孙权杀了自己的二弟关羽,就一赌气率领蜀军攻打东吴,又不慎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得片甲不留。自那一仗后,蜀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乃至灭亡。本来蜀国兵多将广,人才济济粮食充足,是三国中最有希望统一中原的国家。但因为刘备的因小失大,一切都变了。

刘备的过失恰恰应证了那名话:“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哪怕我们做不了圣人,那么我们就做愚人,事事考虑周到且小心,就会取得成功。

正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假如他当时只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满足现状,而没有选择开辟中国的道路。中国会有现在富强的现状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所以说,做人要胸怀大志,有时更要放弃眼前的小利益,去追求更具价值的东西。

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明白这个道理,否则,就会失去我们的大好前程。汶川大地震中的小英雄——雷某某,备受人们瞩目。可他因小失大,受外界的不良诱惑放弃了自己的前程而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辛苦修建的大堤,绝不能因小小的蝼蚁而毁灭,让自己的辛苦付诸东流。所以,我们要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以不因小失大为钥匙,打开那扇成功的大门。

因此,我们要做到能屈能伸,还要谨慎。不能像刘备那样因小失大,而应该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才能成就伟业。

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2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故事讲述的是吴国、魏国和蜀国之间的争斗,其中,我最喜欢蜀国,因为里面有很多能人猛将,比如说诸葛亮,比如说五虎上将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还有魏延、姜维、关平等一大批。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文官是诸葛亮。诸葛亮料事如神,精通兵法,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比如,火烧赤壁之前,周瑜一直想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之内完成任务。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万支箭。火烧赤壁之后,诸葛亮料到曹操会走华容道,便让关羽带一队人马拦截曹操,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在诸葛亮死之前,他精心排兵布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便率军去攻,没想到诸葛亮的军队后队变前队,进攻有序,司马懿还以为诸葛亮没死,只好退兵。等到诸葛亮的大军全部撤退后,司马懿才得知诸葛亮真的死了。司马懿再去检查诸葛亮的军营,只见军营撤退留下的痕迹整整齐齐,这说明诸葛亮的大军不是慌乱地逃跑,而是有秩序地撤退。真是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

《三国演义》中号称"武圣"的关羽了也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曾经斩颜良诛文丑,还在千里走单骑中过五关斩六将而且温洒斩华雄。他还是个讲义气的人,因为跟曹操打仗时为了保护二嫂迫不得已才像曹操投降。投降之后曹操一直厚待着关羽,不想让他走。为了报答,他斩颜良,诛文丑。在华容道上时,他念着以往曹操对他的厚待于是把他放了结果差点被斩首。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长这么大,帮助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四大名著写一篇读后感3

《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一个群雄争霸的恢宏历史时代,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于是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叹“蜀亡”

遥想三国,最可悲的莫过于蜀国了。想想那刘备,本来是仁义之师,又有五虎将,卧龙、先生相佐,怎么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呢?原因只有三点:一时刘备的妇人之仁。有一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常被刘备的“仁”推得一干二净。所以,刘备的“仁”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二是后主刘禅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总认为自己拥有蜀国就够了,不想与魏、吴两国争夺天下,这怎么行呢?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诸葛亮的顽固。诸葛亮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智者诸葛亮却不敢有此非分之想,以至于最后六出祁山,客死五丈原。论“五虎”

5080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