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淑娟0 分享 时间:

《摆脱贫困》初版于1992年7月,是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真挚为民情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1《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_摆脱贫困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1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看到一个乡里满墙锦旗,这个优秀那个第一,就是没有经济建设方面的,他说这“不风光”。那时他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作者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区情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2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习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习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帝王明君,也能做到身居高位、根系基层,对贫民百姓体恤有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统治。在当今时代,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为全国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而努力,用实际行动兑现年青时的理想抱负,没有任何企图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而且是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不错过任何一个困难群众,在人类历史上,习总书记独一无二!这种体恤民间疾苦的大爱情怀会让历史铭记,让时代瞩目!

作为解放全人类、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共产党员,习总书记为我们无声教诲、默默垂范,这种身体力行的大爱表现不就是我党群众路线最好的解读吗?

三、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阅读《摆脱贫困》一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智慧、与众不同的理念和实用可行的工作方式方法,这部著作如果是一滴水,那作者本人就是一桶水,如果这部著作比作一部教材,那作者本人更是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大爱来自大智慧,大情怀来自大格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世俗的人情关系已经统统不存在了,内心深处充满的是对世间疾苦和贫困百姓深深的同情,是对人民谋取幸福的责任和担当,是实现中国梦、让祖国迅速强大、重现盛唐辉煌的规划蓝图。

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作风,达到生活美满幸福、事业发达有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内心观念、思想作风和方式方法,其中,直接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向伟人学习,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读这部书既能启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智慧,也能触动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一言一行都是身心内在的反映,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我们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我们学习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这场全国性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建议扶贫部门为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配发《摆脱贫困》这本书,采用灵活的方式来验证学习成果以及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既要树立正面典型,也要揪出反面例子,让习总书记的扶贫理念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和大爱情怀更加细致地深入到扶贫一线工作中去。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3

《摆脱贫困》一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内涵丰富、谋划深远的理念和观点,深刻地阐述了推进闽东地区脱贫发展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先后深入河北、甘肃、湖南等省的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与《摆脱贫困》一书中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对于做好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国家采取了强度更大、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艰巨。要确保如期完成中央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确保贫困地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科学的理念、更扎实的工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

面对日益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做实。当前,要把握好“七个坚持”:一是坚持“滴水穿石”和“钉钉子”精神,使贫困地区“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四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五是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六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起抓,形成脱贫致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七是坚持抓好基层党建和作风建设,打造扶贫第一线的“战斗堡垒”。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体会4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8856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