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书心得,第七天
曼萍0 分享 时间: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也是一部世界众生的形象。余华以其细腻的意境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中国近十年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集中在这部小说中,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第七天读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助您!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1

盖上书,回想里面的故事,百感交集,那原本平静的心湖,却被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本书取材于当今一些荒诞的社会新闻,以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述杨飞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遇到不同却相识的人,发生不同的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给人残酷和温暖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中最让我“心动”是这件事:刘梅因男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并非真正的iPone4S,觉得被欺骗了伤心欲绝,计划跳楼自杀。“自杀也得善待自己”“买两瓶安眠药”的声音出现了;在居民区楼顶跳下去吧,拒绝的声音出现了,“别死在我们家门口”“会带来晦气”;那只能在鹏飞大厦了,称赞的声音出现了,“地方还不错”“死之前可以高瞻远瞩一下”于是她死在了5天后的下午。

一开始她只是接受不了被欺骗,有了自杀计划,但计划并不代表结果。各种声音络绎不绝,唯独没有劝告的话语。看客一大堆,在刘梅提问自杀方法时,又有谁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若那时劝一句“别跳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不会消失于世了。这个世界,残酷得过分。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但人心的冷酷比社会残酷更可怕。城市霓虹灯照不到的地方,颓废在隐藏,无人理会的黑暗中,需要温暖的人在哭泣。希望与美梦泡之与酒,善良和热情埋藏于心。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坏人,也有生活在灰色地带的人。那些人,丢掉了身为人最根本的,那就是人性。心的漏洞越来越大,就像潘多拉的宝盒一样,可怕的东西呼之欲出,继而,人心毁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世俗情向时暖,处变不惊心已凉”可哪怕再冷的心,终究会有一丝暖意。每个人都是渴望温暖的,因为与我们相遇的人,还有好人。

愿度世间浮华,直至奈何桥头,你的心再无漏洞。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2

小说《第七天》开篇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在死之后,去被火化之前会遇到什么?让读者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本书以“我”死后在被火化之前所看所听所感为视角,叙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

第一天作者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收到一个到殡仪馆去火化的通知。那里是留给有墓地的人。但是有的人死后没有墓地,就会齐聚在一个地方“死无葬身之地”。作者给这片净土起了个冰冷的名字,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人们向往的暖巢。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贵无贱,无悲无痛,无愁无恨。这片净土宛如乌托邦安详平和。在他们的眼中,得墓地者,得安息;死无葬身之地者,得永生。

余华以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全书,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梅也就是“鼠妹”和她的男朋友伍超的悲惨故事。伍超起初因为想讨鼠妹开心,却因为不够钱而买了高仿的iPhone4s给鼠妹,一经对比却被发现是高仿机。被骗的她一气之下,却寻找不到男友伍超。只好用在QQ空间发布自己要自杀的详细内容来引出男友。起初看到这一段时,以为网友的评论是劝阻她别想不开。殊不知,一翻过来看到内容却让我心中如坠入冰窟。网友纷纷推荐她自杀的方法和地点,大家都觉得这样才是帮助刘梅的最好办法。这里余华一笔带过冷漠自私的社会,引人深思。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生活。故事后来遇到了肖庆,得知了伍超在她死后为她奔波买墓地,伍超自己也怀着深深的悔意,却没钱买墓地给鼠妹,甘愿找不安全且不合法的黑心商人卖肾换钱买墓地。读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在他们眼中,不论什么金银珠宝,亦或是美味佳肴,却远不及他们彼此的长相厮守。

曾经有鲁迅《狂人日记》以精神病人的视角,有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以儿童为视角,有蒲松龄的《促织》以上帝为视角,而余华是以鬼魂为视角描绘的荒诞故事来直击现实的残酷。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负能量——欲望,金钱,权利逐渐绑架着一个又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浑浊的环境让人学会世俗,学会不择手段。这种种变化放到当今,我们也许也在潜移默化的向这个方向改变着。“死无葬身之地”这片净土中,不会有被虚伪的油布包裹的新闻媒体,不会有勾心斗角的争权夺利,不会有非法器官买卖而犯下的悲剧……。权力,金钱主宰着生前,温情,平等在来世永生。公共事件的受害者从生前带了多少的真相。让人有种生人听死人讲生前的感觉,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无助。

“死无葬身之地”就像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人平等,那不仅是余华所向往的,是所有人心中向往的。这本书号称比《活着》更绝望,但是我在这种感受到的绝望中,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让我看到了无尽绝望里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3

余华的作品,主人公死后游荡7天所发生的故事,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日常所见,关于拆迁,爱情,抉择,卖肾,开餐馆,家教,人民矛盾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阐述,篇幅不长,但每一个节点都有深思的余地,尤其是最后那句“死无葬身之地”。

一场大火,一场交通事故让很多人丧失了生命,主人公从小被养父养大,虽然有跟亲生父母相认,但那个家里的矛盾深不可解,他选择了陪伴养父,那个为了他一辈子未婚的人,他死后只想见自己的养父一面,一路找寻,一路遇见尸骨未寒,骨肉未脱离的故人,了解了每个鬼的故事,活着的时候聊的不畅快,死后却可以无所顾忌,不被束缚,不被规则牵绊,游荡的这些鬼魂只因没有自己的墓地,便成为野鬼,但他们活的开心,没有任何歧视,公平又像一家人一样,唯一担心的是怕世界上没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死后他与前妻和解了,他理解了餐馆老板的不易,同情被强拆而压死的夫妇,为贫穷的爱情而感动,每个故事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的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他们讨论的是墓地的位置,自己身上的穿戴,哪怕是没有肉体的骨架都像有血有肉的人类一样摆谱,谈道理。

7793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