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生》读后感
路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经过了自己的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在小学教学,大学毕业后,开始静心写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生》读后感1
路遥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其先前写的《人生》更是问世之后引起全国轰动,更是把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更反应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现实的无奈一句话: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高加林,路遥笔下的人生的男主角,毕业于县里一所重点高中,本想就此可以摆脱农民的出身,同时也不妄自己这十几年的努力,和家人的热切期望。
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理所当然的进入了当地的一所小学任教,生活本以为就此平静祥和。谁知道,他们村里的干部凭借自己的权利,把自己有关系的亲人去代替高加林去任教。此时,高加林更是内心郁闷,心里说不出的悲愤,但是又因为自己无权无势,只好无可奈何,一腔年轻热血怎可就此委曲求全。更是受不了村里人的议论纷纷,虽然都知道内情,可是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习惯了。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却给他带来更多的更多的人生经历和艰难选择,和无限悔意。
失意之时,一个女子给他带来的安慰,像一阵风吹开了他的心房。巧珍一个农村的女子没有文化,却拥有令人羡慕的活泼,面容和家世。对高加林一见倾心,十分爱慕,但是心中又有深深的自卑对自己爱的人只能远远地望着,因为自己没文化,大字不识一个,而高加林离她那么遥远。可她又控制不住自己对高加林热烈的爱,看着高加林距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近,终于一个时机她向他告白了,随后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爱,可是高加林心中始终有一根刺,他不想就此在农村生活一辈子,或许是虚荣心或许是年轻的力量在点燃内心的那团火。一个巧合的机会自己叔父回来,自己又被安排到城里工作。
在城里,遇到了自己的同学黄亚萍,黄亚萍也是一直倾心于高加林,并且热烈勇敢的追求着高加林,高加林本来纠结着对于巧珍的内疚,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黄亚萍因为只有能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点燃内心的年轻火焰。可是不久之后拖关系进城的事被揭发,又回到了乡下,可是此时巧珍也已经嫁人了。
人财两空,同时也使他看清了人生,和深深的懊悔,折射了现实世态炎凉,世风日下,自己随波逐流的懊悔,同时也是当时时代带来的无奈。人不可能一直一味的向前,应该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人生追求的是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人生》读后感2
读完《人生》,有几点喜欢想说的:
我还是最喜欢开篇的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也坚持认为善良纯朴善良金子般却没文化的的巧珍和有理想有抱负也确实有能力的文化人高加林确实不合适,他们的爱情只是个甜蜜的错误,各归其位,各行其路,找到适合他们人才好。
也喜欢微笑面对人生的德顺爷鼓励加林重拾信心的话语:“他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做错了,年轻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从痛苦教训中站起来生活下去勇气。
还有一直喜欢路遥寓景于情的乡土化语言描写,让那山那水那人的纯朴清新善良可贵的一切留存人心底,久久回味。
《人生》读后感3
好久没有读小说了,也好久没有看电视连续剧了,因为怕那些复杂的情节所感染而一发不可收拾,果然如此,看了路遥的《人生》,他的入笔是那样轻但是引人入胜,没有恢弘的气势,没有九曲回肠的情节,但是会给人心灵的震撼,农村题材,如同《平凡的世界》也是农村题材,用细腻的笔划刻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用鲜活的人物说明着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人生》措写了一个优秀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历程,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一个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的名额被挤,从代课老师再到农民,因为叔父的关系又转正成了国家公务员,后又因为别人告发(因为走后门),重新回到农村的经过。其间高加林经历了爱情,深深爱他的农村姑娘巧珍,后因为成为国家公务员又恋上了城市女孩黄亚萍,当他再走回农村,不得不和黄亚萍分手,此时巧珍也已经嫁人。一段人生历程,一段爱情故事,虽然前前后后的几年时间,但像是人的一辈子,什么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人一生有很多的诱惑、有很多的理想,但我们不能够飘,我们必须在路上走才会更踏实,命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机遇,但机遇来临,我们不能够忘乎所以,因为命运也许会索回他的赠予。就如一句话:厚德载物。当人得到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德行来承载得到的所有。
我想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人的完整一生,也许他就是让人有机会来自省,来修正自己的错误。但真实的人生是残酷的,我们不能拿我们自己短暂的人生做为试验场,我们必须好好的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次机遇。那样才会少留遗憾,多些精彩。
《人生》读后感4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只有做出选择才会知道背后的结果,是事遂人意亦或后悔不已。遗憾的是我们不能知道结果再做选择,但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可以不忘初心。
高加林的人生充满了无法统一的矛盾:农民与城里人的身份矛盾,巧珍和亚萍的伴侣矛盾。
高加林的教师被下,但他不甘于在土地刨挖一辈子,他开始意志消沉,在他自暴自弃的时候,巧珍出现了,给予了他最真诚的关心,也给予了他最纯真的爱。他开始试着与这片土地相处,去接受自己农民的身份,但大地并不能让他施展抱负,这让他既痛苦也无奈,可是生活并没有给他选择。当马占胜给他提供捷径的时候,让他有了选择,他满心欢喜的进城了,他抱着一丝侥幸享受了权利带来的便利。
他开始努力工作,毫不吝啬的施展他的才华,他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才华有了施展之地,社会地位也提高了,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生活似乎开始给他选择了。
生活有了选择,人生也就开始了选择。当亚萍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自卑的那个少年,他可以兴奋的在县文化馆和亚萍高谈阔论,从国际问题谈到文学;当巧珍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对她亲热的少年,他对巧珍的家长里短感到乏味,他排斥巧珍用钱对他的关心。当他把亚萍的诗装进口袋的时候,当他送巧珍红头巾的时候,他的初心开始挣扎了,他依旧忘不了是那个亲切可爱的巧珍陪伴自己度过了灰暗时期。
但是,当他把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一起时,他做出了选择,放弃了初心,巧珍成全了他,他开始了和亚萍的罗曼蒂克,他的心也开始飞向了大城市。
当他以为他已经在城市扎根的时候,他忘了埋住他这条根的只是浮土而已。当他走后门的事情被举报,他才知道眼前的不是一座桥而是一道他不愿承认的虹。他又要成为农民了,和亚萍之间消失的鸿沟又出现了,生活收回了给他选择的权利,但他却依然得挣扎。幸运的是,当他重新扎根回那片土地时,土地又重新接纳了他,但巧珍已嫁做他人妇。人生面对选择时,是没有办法逃避的,倘若能不忘初心,那不论如何选择都不能太后悔。一个选择也许会影响一个时期甚至是一生,但还好,人生不只一个选择。
《人生》读后感5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路遥的书《人生》。我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在想人的一生会是什么样的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许人的一生就像一道选择题,选择不同的答案就经历不同的人生。也许人的一生会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这本书的作者是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1992),1973年进延安大学读中文系,而且这本书还是一个电影,还对马云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本书让我更加怦然心动。
主人公高加林没考上大学,用自己的努力当上民办教师,但他村的“大能人”高明楼开后门让儿子当上了教师,把高加林职业顶替了。高加林回到故乡,他现在只有一条路——当农民。过了几天才从残酷的现实中走了出来,他第一天干活就把手磨出了水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样干他的活,他觉得要先苦后甜,只要把最累最苦的活干完,以后什么苦也不怕。
后来马战胜帮助高加林找到了一个记者的工作,要去乡下一个村子里,因为是夜晚,还发了大洪水,高加林不管路上有多么艰难困苦,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快速前进,脚破了一直在流血,也没有感到一点点疼痛,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那么任劳任怨的种地,也做不到在夜里进行调查工作,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会放弃,还会各种埋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高加林永不退缩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
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家乡离开故乡,他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互相纠缠,催人下泪,十分感人。
人生道路虽长,但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人生的道路曲折蜿蜒,有失败,有成功,有挫折,有无奈……如果走错一步,有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制定我自己的人生规划,不管路有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都要勇敢的面对,勇往直前。
《人生》读后感6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柳青
在《人生》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让我铭记在心。作为民办教师的高加林活得很艰难,在三年任教期内,他仅凭着对文学的向往和自己的努力,在地区报上发表了两三篇小诗和散文,且每每回家时总要为父母带上城里特有的蛋糕和面包。
像这样有追求有志气又孝顺的年轻人,按常理来想,自然将来是会有出息的。然而,命运的敲门砖没有敲开门,反而砸到了高加林,砸得他头破血流。大队支书高明德走了后门,将自己的蠢儿子安插成民办教师,顶替了高加林。高加林心灰意冷地回到农村,愤怒地想要打官司,却被父母拦住。
作为胆小怕事的农民,同时又是饱经世态炎凉的老人,他们害怕儿子告状受到打击报复,竟然装作浑然不知儿子被替代的缘由,反倒比以往更巴结高明德,这无疑让高加林倍感屈辱。
在无业时,高加林因为读书人的面子不敢在集市上叫喊着卖馍,最后竟让自己“仇人”亲家的二女儿——巧珍帮了他,帮他卖了一整天的馍,也因此,加林收获了一份爱情。
随着时间推移,加林的心也沉淀下来,一面顶着村里的流言蜚语与巧珍恋爱,一面拼命地干农活,甚至到城里拉粪。没有了体面的工作,他便成了乡巴佬,在同学及其父母面前无形的自卑,受到了羞辱,却终不敢去打,只是顶回去,也不敢骂。
像是为了保持自己曾经作为读书人的体面、曾经作为教师的尊严,或是他不愿就此堕落。但不可或缺地,高加林在这期间见识了世间人情,心性也得到了成长,少了几分年轻气盛的冲动,多了几分饱经沧桑的沉稳。
加林命运的转折,是因为转业的二叔在本地任职,高明德和劳动局副局长便为了讨好他二叔,把他安排到县城当通讯干事,也就是记者。加林也因此尝到了走后门的滋味,这可比前门好走得多。作为记者,又勤劳踏实,文采四溢,加林很快便出了名,渐渐地,他与农村恋人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再随着高中同学,大家千金黄亚萍的插足,加林与巧珍的关系彻底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