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

关键词: 狗猫鼠读后感,狗猫鼠读书笔记,读书
玉璇0 分享 时间:

我们所读的《狗猫鼠》表面是叙述作者对猫的讨厌,其实是以猫喻人,实则是讨厌像猫一样的伪君子和刽子手。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1

“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承认自己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

那时,写篇文章,一不小心惹上某些大角色,明天的报上就可能写上这类消息,那时局面很乱,每次写完文章后,得看好几遍才能发表出去。在那时,这种事往往出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补刀。

后面还说到了猫;它性情的不同:总是要折磨弱者,玩厌后再吃掉。反观历史;抗日战争日本对中国俘虏,秦始皇,纳粹……

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吗?却有这么一副媚态!

“人学会了,发明了语言,那自然是好,不然你就无法说话、写作、读书乃至玩了。可这样不免会说些奉承话,有人说:“发明语言是为了生存,现在都得讨好人家,不说怎行!”

可语言是为了表达,表达的东西应真,所以偶尔要拍个马屁,但绝不是一昧阿谀奉承!

《狗·猫·鼠》可能是《朝花夕拾》里唯一一篇具有讽刺意义的文章了。而我认为在他所写的众多讽刺文章中,这篇讽的最深。

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2

那是一个迷信权威的世界,“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个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权威这个角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太大的影响,人们往往盲目的去迷信他,去相信他,也强迫自己的子孙相信他,我们茫然从他的手中接过了知识,这知识却堵住了我们的求知的欲望,大多数人会想: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知识了,又何必去钻研呢?就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识往往占据了人们的大脑几百年。

哥白尼提出了现在已经熟知的日心说,但当时的人们都只相信地心说,日心说的支持者很少,甚至有一位名叫布鲁诺的科学家为了维护日心说而被烧死,虽然日心说被提出很久后才会注意,但它引领人们找到了真理,摆脱了错误。

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但年轻的伽利略不信这个邪。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实验,推翻了统治千年的教条。明明只要自己亲手实验一下便可证明的错误,却能成为流传千年的教条,权威的影响太大了,它统治了人们的'身心,让人只懂得相信权威而不明白探索真理。权威的话,也毒害了人们的求知欲。

让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一味的迷信权威,要相信真理,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去验证真理!

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3

《狗·猫·鼠》这篇散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对这篇散文进行了多次阅读,这才基本明白了文章大致的含义。这篇本章主要通过对“狗、猫、鼠”三种动物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这篇文章正是因这些人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鲁迅先生嘲讽他们散布的流言,通过回忆童年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描写猫折磨弱者到处叫,还不时显出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尽管鲁迅先生后来知道了隐鼠不是被猫吃掉的,但他还是讨厌猫。与其说是先生讨厌猫,不如说是借猫来表达他对文人和政客残忍无耻的行径的痛恨和鄙视。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看出鲁迅先生从小就是爱憎分明的。难怪长大后,鲁迅先生不仅成为了一位文坛巨匠,而且还成为了高于世俗却又不脱离世俗的革命家。鲁迅先生一身正气,但所处的年代黑暗、腐朽、不平等,他用笔作为标枪,用力投中一切黑暗腐朽、麻木不仁的现实。《狗·猫·鼠》这篇文章表面上生动有趣,实际却饱含深意,足以让当年的所谓狗、猫、鼠们无地自容。

2021关于狗猫鼠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它的作者是鲁迅,书中有一篇文章《狗、猫、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在《狗、猫、鼠》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爱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奸笑。

鲁迅先生说他厌恶猫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猫虽然和虎、狮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但猫却具有一副媚态,正同我们此刻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饰自己的本性,其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更加虚伪。猫平时总是吃饭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有东西吃比谁都用心,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8676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