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迹电影观后感最新(2)
早在十年前,陈桂棣、吴春桃伉俪所着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农民调查》比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屈辱佝偻着的身影缓慢前行的历程。该书出版不久后一度被禁,既讽刺而幸运的是,这部良知之作却是因为更多的盗版而如星火燎原般传播开来。《中国农民调查》里的农民和农村,才真正是广袤大地上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缩影,尽管作者主要写作的是安徽农村的事,我在云南乡村与长辈的交谈中,相同的命运也得到了完整的验证,这些年的奔走之中,我在更多省份的农村亦得到了同样的验证。
卒迹电影观后感最新4
在CCTV6看完的,去看了一下底下的评论,虽然不多但是清一色的都比较高,我给的三星反而是最低分。
其实,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大家其实本身都没有对这部片子抱有太高的期待,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导演是给了观众实实在在的惊喜的。一方面得益于男主对于农民这个角色诠释的特别好,即使是描述吃亏,也显得充满农民的质朴而不做作。
当然说它是一部史诗有一点过了,虽然大的架构延续了中国大的历史发展框架,但是和《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史诗巨作相比还是差很多。不过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有些细节当然是不便于出现的影片处理成这样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水准了。这样的影片能做到不矫情,接地气,让人不快进能看完就已经是成功了,也就难怪很多豆油打5星了。
唯一觉得有瑕疵的地方是片尾。用影片加上片尾曲作为回顾是OK的,加上字幕提点之后的情节也是OK的,但是加字幕出来煽情就有点过了。尤其是主旋律的影片尤其忌讳这样的升华方式的,本身观众纯天然的就会觉得你假,这样的做法正中这样想法的下怀。还容易落得一个表现力不强,强硬凸显主题的话柄。从后面的单独播出的MV不难看出,影片主人公是有原型的,这其实是很能打动观众的一个点,将这个原型的部分加在影片最后,不会影响片子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很好的带动观众的情绪,实现升华,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而是单独剪开了。
这两年的主旋律影片已经进步不少了,至少钱学森就很好看,飞天虽然做作,但也没有恶心到很过分。所以路子是对的,关键还在于怎么让观众转变刻板印象去体验这类片子,不然拍多好都是白搭。
卒迹电影观后感最新5
恐怕没有什么故事比一个中国农民风雨六十年的生活更平淡,但是一个从贫困村中时时受人欺负的“冤种”,到一个把穷村子发展成为村级市的农民,他身上的故事,恐怕要比《发达之路》、《硅谷传奇》或者《华尔街之狼》这些莱坞的大片更波澜壮阔曲折离奇吧。六十年风雨,记录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奋斗历程,映射的,是中国农村六十年沧桑巨变的历史缩影。
《卒迹》以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为原型,讲述了“冤种”李二卒从解放初土地改革至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时间跨度60年的成长发展经历,从呱呱落地的喜悦,到童年时代的饥饿,到少年时代的贫困,到青年时代的奋斗,以致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再现了农村的发展与变迁,风云流变,世事如棋,有着史诗般的质朴。
确实,棋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棋喻人,以棋喻事,楚河汉界飞象跳马里自有热闹,但李父却另有一套“拱卒”的哲学,这套哲学不但在其棋艺中运用自如,让小卒一去不回还变成卒子过河了不得。在生活中,这套哲学更是其为人处事的准则,低调做人,舍得吃苦,舍得吃亏,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以“卒”为名的李二卒,其后数十年,他就说在这种“拱卒”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贫困,并且带领更多人,完成发展。
“拱卒”精神与姿态,甚至成为李二卒的“天赋”,他并不比大多数人聪明,但他却什么事儿都比大多数人做的要好,打工能拿到最高的工资,种地能有最好的收成,经商也总是能比多数人挣到更多的钱,仓促岁月就是如此,有人“棋差一招”,有人“旗开得胜”,每局都光怪陆离,每局都充满传奇。
但有一种是内核是不变的,就是每次他比别人走的更快一步,走的更远一步,所用的,恰恰是最笨最累的方法,就是其父所留给他的那套“拱卒”哲学,时代机遇或许并不相通,但这种精神却犹如“技法”,会有传承和发扬,依此精神而上的事情,最终也会得到应有回报。
《卒迹》着眼农村变革历程,以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描摹时代变迁,一步一个脚印的造富过程,是一个农民的史诗,所传达的主题,同样是这种“拱卒”精神,在高速变革的时代,这种精神,可以做成功引,为时代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