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电影观后感最新
影片《珍珠港》是试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珍珠港电影观后感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最新1
只谈本剧的爱情观,很多人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大的争执。我的看法是先理解本剧的爱情观,一般的电影都有一个统一的爱情观,从一而终或者一生中爱上不少人。我觉得现实更像后者,你总有可能会遇到并爱上不止一个人。
这么说来好像本剧没什么问题,其实问题大了,问题就出在编剧需要选一个爱情观,前者肯定没戏,因为女主对两个男主都是真爱,那就只能是后者,就是不止爱一人。这种爱情观的含义是:不是非对方不可,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那么问题就出在这,男二为啥要选择女主?为什么要选自己兄弟的女朋友?是自己的飞机不好玩还是因为答应男一要“照顾”女主,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其他更值得爱的女性吗?退一步说,就算男二最爱的就是女主,那也请男二多少表现一些内心的顾虑和痛苦,为了最好的兄弟起码克制自己不要“太快”就约别人,所以爱情观矛盾才是本影片被很多人喷的原因,假设所有人都只是为了骗炮是不是感觉就好多了。
有人说因为战争太残酷,我觉得不能让战争强行背锅,战争面前基本的道德还是要的,而且当时珍珠港上也是一片祥和并没有战争。有人说男一和女主没认识多久不是爱情,那就更错了,该影片花大篇幅来描写男一和女主的爱情,而男二和女主就相对来说少得多,所以在我看来男一和女主更像爱情一点。后面强行把男二写死也无法挽回爱情观矛盾的事实,所以我认为此爱情观该喷。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最新2
又看了一遍电影《珍珠港》,感觉有作为商业电影带来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里触碰。
历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们都已经是耳熟能详,怕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曾经沉重的付出和惨痛的教训在人类的灾难史册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在缅怀中不断反思的同时,它那极富戏剧性的上佳题材、悲剧元素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性和有爱国热情、超大规模的爆炸场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为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电影源泉。《珍珠港》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资1.45亿美元,美国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爱情、战争史诗巨片,从一开拍到上映便成为全球电影界的焦点。同时,该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请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出席。而这部被称作是电影史上最昂贵的枪炮与玫瑰的大制作,在北美地区上映仅仅4天就获得了7510万美圆的票房佳绩,最终为电影公司赢得了电影公司几亿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响力的深远和商业成就可见一斑。
“战争与爱情”是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如果问哪一场战争最适合拍摄英雄电影,那恐怕就是二战了。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人与魔鬼的战斗,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大规模的搏杀,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全人类的和平与自由。那时,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战争在陆海空全方位展开,但又没有发达到随时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程度。战斗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着体力与智慧的较量,这,又恰恰适合电影艺术家谱写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珍珠港》借助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段宏大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个悲壮英雄与凄美爱情的故事,同样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当我们见惯了太多的乱世英雄,习惯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厌倦了太多的凄伤爱情时,单纯地描写战争和爱情,就会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空洞无神。我们会发现,当残酷加上美丽才越发地衬托出残酷和美丽,而把爱情放到一个宏大的背景中才会更加地触动人心。柔和凄美的《乱世佳人》如此,振奋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轰动一时的《英国病人》和《泰坦尼克号》更是如此。《珍珠港》还是要继续,它又一次将“枪炮”与“玫瑰”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悲壮的战争和感人的爱情刻画得显露无遗。盘旋的飞机、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冲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岛的美丽风光,男女主人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等等……《珍珠港》把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带回到观众眼前,带给人们以震撼和触动。因此,它理所当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于此。当它在全球公映时,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进入电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而电影上映的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6周年和珍珠港遭受日军空袭60周年的纪念周年,这个时段,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周边各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参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余辜的战犯……在这样几重政治阴影的笼罩之下,美国推出这样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经的受害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件,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去透视历史和预测未来呢?
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任何一个和平年代,人们都是盼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导演迈克′贝所说,他初衷就是再现当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当时的美军之所以败给日军,并非军事力量的悬殊,而完全是败在“和平麻痹”的思想上。从总统、将军到士兵,谁都没想到,已渗透到东南亚,军事力量相对分散的日军会对强大的美军叫板。而此时呢,夏威夷的美军却正处于派对、恋爱、观光、垂钓,一片歌舞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军不宣而战,空袭珍珠港,击毁击伤美舰只18艘,飞机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没有戒备的兵舰、飞机、高炮无异于一堆废铁。突袭带来的损失特别是精神上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珍珠港,成为永远勾起美国人痛苦回忆的伤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偷袭成功,那失败的空前惨痛,对美国人来说,绝不会亚于中国人在鸦战争中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而且毫无疑问,“珍珠港事件”对二战之后的美国军队而言,从来都是勿忘国耻的“重大历史题材”。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刚刚被炸得满目疮痍后,罗斯福总统马上就将那沉痛的一天宣布为美国的“国耻日”。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电影故事中的关键环节与历史并不相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接着便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西亚。而影片当中1942年3月开始美国就对日本东京就进行了轰炸。影片刻意将轰炸东京的时间提前,是为了营造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给观众以激励,让人们看到星条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当中,为了轰炸东京,对日本予以打击报复,罗斯福力排众议,他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甚至摇摇晃晃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这烘托了主题,使人们看到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国,看到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美国。弱化一些繁枝缛节,强化主题思想,并不完全的照搬历史;以历史事件审核历史。而这,也正是影片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闪光点。
奥斯卡奖评委似乎对以“战争和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总是青睐有加。不论是1995年拿下5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还是1997年拿下9项奥斯卡奖的《英国病人》,战争中荡气回肠的真挚之爱都成了人们最愿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寄托。而“残酷战争+浪漫爱情”这一长盛不衰的模式,也让《珍珠港》在战火中开出了一枝艳丽的红玫瑰。
当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发现“珍珠港事件”这样一段难忘的“国耻”,这样一个严肃的“重大历史题材”,被导演迈克-贝作为一段宏观的战争片断,背景陪衬式地拍进了他专以个人恋情为主题当时。也许你会认为电影偏了题,迷失了方向会觉得在电影一开始,美国空军大兵,就开始拿战斗机在天上玩特技过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会觉得漂亮的随军女护士说来就来有点太机缘巧合了;同时也许会认为“英雄”和“美女”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就一见钟情,太有点闪电雷鸣的速度了;也许更会觉得在残酷战争之中,女护士还未婚先孕了有点太过与大题小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一切都追求得新颖而出乎意料,因为电影本身它就是展现生活的最平常和最真实,当我们仔细回味电影给我们所呈现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时,我们被那绚丽璀璨的风景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浪漫凄美的爱情所感动;同时,导演用其更巧妙艺术手法和手段让我们领会到一种美式的美式爱国主义教育,对为国家、为人民英勇赴汤蹈火的向往时…我们可以说,它绝对是一部值得看并值得回味的成功的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经典电影,一部伟大的电影。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最新3
大多数人看战争片的时候,都会被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被那些眩目的特技镜头吸引。也正因为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将资金投入到这些画面中,以便来满足人们越来越不满足的对于感官刺激的需求。
可是,7月9日的晚间电影课,在常青藤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却从优秀战争片中看到了情感、人性和震撼心灵的对于战争的厌恶。
镜头一:当Raf童年的时候,曾经恶狠狠地咒骂Danny的父亲为“臭德国佬”。这位满脸沧桑的中年男人从一开始的暴怒转变为痛彻心扉的伤心。他的踉踉跄跄的背影令观众难忘。这段只有一分多钟的镜头,如果不仔细揣摩,是难以发现他的精妙之处的。因为这个桥段为后来两位男主人公投身二战战场埋下了伏笔。就像写文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不是空穴来风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好电影不同于烂片的地方,因为这些好电影舍得花笔墨来铺垫。
镜头二:Raf 和 Eveyly确立恋爱关系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按照计划赶赴前线。这里没有光辉的誓言,没有声嘶力竭地哭喊,只有女主人公哀怨的眼神,和两个人在车站的插肩而过。镜头里面,Raf 拍着车窗呼唤Eveyly的名字,镜头外,观影的孩子们大声说:“快扭头啊,他就在这节车厢上。”有了孩子们这样的举动,我们怎能不说这样含蓄的表达不是一种高明的手法,让观众为男女主人公无法当面话别而伤心。面对此情此景,又有谁不会为Raf的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感到震撼呢?这里还需什么豪言壮语吗?男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感染了所有人。
镜头三:Raf 在战场上奇迹般归来之后,面对Danny 和Evely的爱情,他犹如五雷轰顶。画面上,三个人呈三角形站立,暗示着这个三角恋爱关系。而当宛如亲兄弟一般的Danny慢慢走近自己时,Raf选择了退出。位于画面上三角形一个点的Raf缓缓向后退去,预示着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这个时候无需任何语言,所有观众都看出了他的选择。这样的表达方法是电影得天独厚的优势,简洁又含蓄,胜过千言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