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

关键词: 熔炉观后感,熔炉观后心得,熔炉观看感悟
天文0 分享 时间:

《熔炉》是由黄东赫执导,孔刘、郑裕美、金贤秀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9月22日在韩国首映。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1

一座名叫“雾津”的小城,一所名为“慈爱”的聋哑学校,一位为当地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拥有广泛人脉资源、还是教会成员的“慈善”校长,这一切,都随着新来的美术老师姜仁浩的到来而真相大白……

韩国电影《熔炉》是一部关注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它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力图描述该悲剧并揭开悲剧背后的黑幕。

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悲凉还有绝望,电影的配乐低沉而苍凉,细节的设计也让人触目惊心——受侵犯孩子恐惧的眼神、所发出的奇怪的尖叫声;打着慈善面孔的校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殴打、凌辱和侵犯;美术教师姜仁浩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良知时的挣扎、无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当看到聋哑孩子被性侵时的恐惧、无助;当看到校长在法庭上一副胜利在望、一脸无辜的丑态;当看到儒雅文弱的美术老师姜仁浩和朋友人权组织成员徐友真为了受侵犯的孩子们四处奔走的无助;当看到因审判结果不公正,受害学生全民秀愤怒地拿出刀子捅死了伤害他的老师朴宝贤而致使自己也走上悲剧的结局,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和激动,泪水涌出了眼眶……

影片中的哑语美术教师姜仁浩事业不顺,妻子早亡,留下一个患有哮喘病的女儿和奶奶一起生活,他还要靠关系给钱才谋得一个美术教师的职位,就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温顺甚至懦弱的男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压力甚至生命的威胁时,和同伴一起,与邪恶势力角逐,指引孩子们的心灵重遇光明。

该电影让我们充分看清了人性中“善”与“恶”的角力和对比,认识到最可怕的“恶”不是直接的、赤裸裸的,而是伪装在“善”面孔下的“恶”——以“慈爱”命名的学校、打着“慈善”牌子的校长,私下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在事情败露之后,利用人脉关系,影响审判结果。儿童性侵事件本身已经令人发指,而影片中所传递出的比此事件更可怕的,是本该行使正义、公平的人和社会组织暗中却偏袒权贵,进行着肮脏腐败的交易;社会权力被权贵所把控和掌握,使受害人蒙冤,使恶人逍遥法外。审判的缘起也是迫于媒体压力和人权组织的呼声,整个庭审过程的台前幕后,从起诉方到被诉方,从受害者到他们家人,从上层人物到公众媒体,以及这起社会事件的方方面面,影片都做了理性地表现;影片虽然在情感上直击人心,表现的过程却很理性,不追求刻意煽情,这样能让观众更深刻认识到发生这起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

该片导演黄东赫说,“片中该事件虽然已经有了法律上的判决,但社会的判决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远远不可能结束”;社会,也像一个大熔炉,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遭受百炼千锤,“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2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是《熔炉》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明明是清清楚楚无需任何辩白的事,现实的结果却是这样的令人生畏,这样的催人泪下,顿时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太阴暗了,即使这样,却还是傻傻的期待着它应该也会像一般的电影一样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至少不是这么的悲惨。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存在的,即使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性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难道在这个社会里有钱就可以做到一切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很多种吧!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心情从愤懑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就像影片里的仁浩,在知道这些可怜的孩子的遭遇之后他并没有想太多,而是毅然而然的挺身而出。虽然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很无力:当校长的老婆扇了他一巴掌,在他脸上吐了一口痰,他只是说了一句“你干什么?”。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仁浩是无能的,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我并不这么样认为,有能力无能力,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并不是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有多值得称赞的行为,而是他在怎样的处境下付出的行为带来的效果有多大。如果仁浩在当时的一气之下做了什么过激的回应,面对校长老婆的这种权势之下他会有什么好结果吗?如果仁浩有什么不测那还有谁来替那些可怜的孩子伸张正义?又如影片中的有珍,敢作敢当,嫉恶如仇。她生活的很单纯,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立即去警局告发校长及其老师恶行,在被拒绝之后又想方设法把这件事通过媒体来公布于众。友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的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不管世界多黑暗,有些信念我们永远不会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件简单的事,也不是说一个人想改变什么就能改变什么,可是,我们依然相信:有些然有些事会始终朝着光明走的。就像在这个阴暗的社会里还是会在某个角落洒落到阳光的,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虽然仁浩和友珍的努力没有让那些恶人遭到相应的罪行处罚,但他们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金钱和权势主导一切的,坏人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总有一天他们的罪行会公布于众的,会遭到社会的谴责的。

虽然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心情会有很大的低落,回想自己身边的事情,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么?但又有多少人为之而挺身?可是一直坚信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正义永远是会战胜邪恶的!

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3

近几年国内最为火热的话题非儿童性侵案事件莫属,2013年“校长开房找我照”的走红也说明民众对这样一种不齿的社会现象的关注,这让我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熔炉》。

《熔炉》相对于“校长开房”事件要更为残忍,校长连同教师向其所在的聋哑学校的孩子下黑手,在被举报之后动用“钱权拳”等一切手段镇压,哪怕是在确凿的证据之下,仍可安然无恙。这样的故事无不批判了这个权利至上金钱至上的世界以及懦弱无助无知的民众。

全片提及了许多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诸如花钱入职、相关部门处理事件相互推脱、收买执法部门等等数不胜数,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韩国,这已经是全世界的顽疾。

学校,本应是一个最美好的地方,这里有童真,知识,单纯无邪的世界,教师与校长本应受人尊敬与爱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历历在目,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之地却成了一些衣冠禽兽的天堂,将魔爪伸向本就已经很弱小的聋哑孩子,从此每个幼小的心灵都有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法院,执行法律的最高场所,任何触犯法律之人都不应在此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就是在“钱权拳”的威逼利诱之下,作为法律执行者的律师和法官都低了头,再确凿的证据都不能使其绳之以法,再看似值得信赖的人都会一走了之。法院门口悬挂的“自由 平等 忠义”,是如此的触目惊心。"前官礼遇"更是对法律的直接蔑视。

人性,无尽的贪婪,无尽的欲望。

孩子对施害者的反抗,维权人对执法部门的反抗,群众对警察的反抗,进而到普通民众对“钱权拳”的反抗,正义对邪恶的反抗,无一不被镇压,这些反抗都太过无力与渺小。

当正义不能掀翻邪恶,邪恶便成了正义。

最后民秀为了报仇与老师的同归于尽,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无声呐喊,是正义永不屈服的精神。

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看不清的,这样就听不见看不清那些人性的丑恶,最美丽最珍贵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的到。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电影观后感作文4

看完之后,内心的愤恨久久不能平息,2011年韩国黄东赫导演的电影《熔炉》确实给观众以新的震撼:性,儿童,金钱,伪善这些名词成为最吸引观众的噱头。

在中国,人们总是谈性色变,就算是2012年的这天,也难以确切地说中国已经完美地西化,彻底地解放了自己的最原始的欲望,能够面带笑容坦然无谓地谈起情色,中国主要的媒体——电视,所呈现的节目总是用心的向上的,满怀对生活期望的态度。

小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电视剧情总是离不开“感情”这样的题材,仿佛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只有感情,主角们能够为了感情抛弃一切除感情以外的任何情感,感情是神圣的。长大以后,才发现艺术总归是艺术,情爱再伟大,也难以逃离残酷现实的束缚,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更倾向于一种义务和功利,男男女女为了一时的快乐和冲动而把自己的私欲冠冕堂皇地称为感情,摒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友情,甚至亲情。他们拥抱的是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把自己的欲望划分为神圣的境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时间是最残忍也是最明智的审判者,它让男人和女人看到了自己更巨大的欲望,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奋斗。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情侣们很快地结合在一齐,又很飞速地分离两地。金钱和地位是每个成年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于此同时大家都明白现实是不容许人们轻而易举地就实现自己的愿望。梦想的实现总是需要流血流汗的。《熔炉》让回避了现实的我们又再一次地感受到了前路的灰暗,人心的虚伪与狡诈。

10805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