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1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开国领袖毛泽东,放假前,语文老师给我们各播放了两部关于毛泽东的电视剧中的一集,其中让我最深刻的是《恰同学少年》。
在剧中,有好几处都讲述了毛泽东读书的情景。一处是毛泽东本是去买鞋的,可是当他一见到书店,便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虽然当时他穿的鞋子已经烂得不能补了,最后却毫不犹豫地把那本关于伦理学的书买了下来,而买鞋的事却早已抛到脑后。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暗暗地想,是什么让毛泽东不惜花掉身上仅有的钱去买书呢?也许正是他那种对书的热爱和渴望吧!书自有一种引人的魅力,这是多么美妙啊!毛泽东读书是非常勤奋的,后来有一次,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借给他一部伦理学手稿,他为了及早把手稿还给老师,竟然一个星期晚上不睡觉,把几十万字的手稿抄了下来。在那漆黑的夜里,有一个年轻人,在闪烁着一点光亮的房间中聚精会神地读书抄书,那画面多令人感动啊!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今天,想到了自己。今天,有很多人只读到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有的人从不从不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学习机会,把大好的读书时光白白地浪费掉了,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虽然我也是学生,是读书人,但读书的热情却远不及毛泽东。为什么毛泽东在那样差的条件下仍如此努力学习?为什么在现今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却不能像毛泽东那样努力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毛泽东心怀国家,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样通过读书,来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让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正是这种伟大的理想,一直激发着他努力学习!看来,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好,然后才能产生读书的动力和信心。
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毛泽东因为穷,买不起纸张,为了省下买纸的钱,平时阅读报纸时,他不怕麻烦,勤奋地剪报,凡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将它剪下来,放好,事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去探求答案。看到这里,我深感惭愧。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没有像毛泽东那样节俭。在我眼里,一个作业本只不过是三毛钱,值什么钱呢。所以,我经常换用新的作业本,每一本只写一半就扔了。想到自己的行为,我真想痛揍自己一顿。我是那样的可恶,三毛钱难道就不是钱吗?要砍掉多少树木才能做成一个作业本啊?过去,我从不思考这些问题。但现在我会考虑了,从毛主席的言行中,我深刻地明白到,无论在多富裕的条件中,我们都应节约资源,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
无论条件多苦多差,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因为学习是通往成功、实现梦想的最好途径。在此,我呼吁那些学习差的同学或不想学习的同学: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2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电视剧,名叫《恰同学少年》,我很好奇,于是,看了几天以后,我渐渐迷上了这部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当然,这部电视剧中也有让我难忘的一刻,一次,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
这个故事中的惊险时刻,让我都为他们担心,当然,毛泽东的机智、勇敢也使得我不禁佩服他。
记得我看过一篇关于《恰同学少年》的有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虽然,我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但是我可以体会到他深深的情意。
这真是一部好看又精彩的电视剧,他讲述了毛泽东的大学历程,使我终身受益。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3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中,这样的青年,必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与之相辅相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作为一个人,要有尊严,有灵魂;作为一个民族更要有尊严,有灵魂。这就是民族的品格,民族魂。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虫。作为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对另一个中国队友说:“记住,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