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听说观后感5篇(2)
看过不少的励志片,大部分会是主角从贫困潦倒到成功的奋斗史,但是比较喜欢的却是描述非正常人的励志片, 《雨人Rain Man》,《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亲密治疗The Sessions》,觉得能用电影去关注一些平时不被关心的人,或者甚至不想去接触的'人,很不容易,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还要考虑商业结果,特别在我们这个对弱势群体除了无视更是打击的天朝,这种片永远不可能出现,就算有,也肯定是国家机器的宣传工具和经过编造去掉所有不合时宜的说教片。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程度,也许不是通过一部电影来体现,但是背后必定有些关联的地方,在这个方面,台湾能有这样的电影,有这样的电影人,就足以证明了差距,台湾还不断出现类似的电影,像《逆光飞翔》,更说明某些社会跟主流社会越走越远,越迷茫越自我。。。
让我觉得很难得的是片中对信仰对_的宣传,女主角父亲在火灾后的那一封信,简单却衬出大爱,一个人,能够放下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去遥远的非洲传教,应该很难被人所理解所接受吧,但是让我对他们有了另一种的认识。相应的,信仰,在大陆中社会里缺失,在大陆的影视里也根本很难见到。
故事情节也许注定了台词不是必须的,但是却更显的电影的好看,简单而不矫情的台词,显得更为真实,也更让人所接受,视觉上的冲击,已经足够了,女主角当街头艺人那个画面,相信会深深的映入到每个观众的脑海里。
除了男主女角长的太过于偶像化,电影的人显得很平常化,平常到就像身边的人,男主角也就是一快餐店主的儿子,女主角还是到处打零工的,男主角的爸爸妈妈,有点家常似的唠叨和啰嗦,但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着儿子,在听闻儿子喜欢的是一个听人时的那种忧虑,活生生的现实版的爸妈形象呀,电影的取景也是生活中很平常的街头,餐馆,平常却更显得真实,但是这一切,却让我觉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事化为身边的情景,这是台湾电影做的很好的一面。回头再回顾大陆的家庭影视剧,各种高富帅白富美,在一般人很难出入的地方出入,过着新闻联播中描述的生活,用华丽的物质表现来炫耀他们的空洞,娇情的掩饰没有信仰的背后,用物质上事业上的成功来代表最终的成功。这些感想,在看完《失恋33天》《北京恋上西雅图》感觉更强烈,小三,伪娘,善解人意的老板,又帅又有爱心的医生,这样的人在生活真的占多数吗?真的应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对象吗?
《听说》这部电影也坚持宣言积极和正面的东西,不管从言语和行动上,对他人帮忙的真诚的谢谢话语,对生活规则的遵守,应该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吧。没有去过台湾,所以并不知道电影里的台湾跟现实的台湾差别有多大,一部电影的角度有限,也不可能诠释出整个社会的百态,单纯的说,这个电影是我目前看过最喜欢的台湾电影。
电影听说观后感5
有些不可能的事,曾在脑海中奔流,让心灵得到滋润。幻想,乃是人们自幼小时,对未来的憧憬与想像。创造将来的世界、美化残酷的现实、以及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成就幻想,便是“电影”所肩负的责任。
有一部电影,它是为了听障奥运而拍的,它叫《听说》。电影中的女主角有个姐姐,她是听奥的游泳选手,男主角则是要继承便当店的小当家。由于女主角自幼便需要照顾姐姐,而学会手语,男主角是之前学过手语,他们两位都误以为对方是听障人士,而用手语互相交谈,明明双方都是正常人,可以正常地沟通,可是,因为误会的关系,一直保持着用手语谈话。到最后,他们相爱,男方介绍女方给家人认识时,才解开这场误会。
这部电影与其他普通的爱情片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对白很少,几乎都是用手语表达。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让普通的语言也变得浓情蜜意。由于女主角要负担庞大的贷款,她的工作是街头艺人,每天所能得到的收入并不稳定。有一次,她和男主角去吃面时,付钱是一块铜板一块铜板付的,那个场景,让我的心突然被揪紧了。我生活在衣食无虞的环境中,从来没有体验过赚钱的辛劳,也未曾如此付过钱。它让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明白:钱是得来不易的,不能随意地浪费父母的汗水。
或许,《听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很平凡的故事,不如《铁达尼号》拥有壮阔的场景,有的只是平凡的街道;但是,这部电影绝对不只是谈情说爱,因在手语之中,有着满满的爱心与关怀。而那份说话的“隔阂”,更是这部电影中的焦点所在。
电影听说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