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观后感初一优秀作文600字
推荐文章
《地道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的一部电影,由任旭东导演,朱龙广、王炳彧、张勇手等主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地道战观后感初一优秀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地道战观后感初一优秀作文600字1
这部电影我已经十几年没再看过了。记得小时候,电视上经常放这部片子。我是不管看过多少遍,每次看都兴高采烈。每当敌人栽在设计巧妙的地道上,我都欢欣鼓舞,对人民的智慧佩服不已。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却难以耐住性子看下去。勉强看下去,心里也在不停地吐槽:挖这么长、这么复杂的地道该是多么巨大的工程量啊!纵使你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也要挖很长时间呐!你们不用从事生产吗?……你们挖出来的土方怎么处理?你们怎么可能不被敌人发觉呢?为什么鬼子会乖乖地等你们挖好地道才来扫荡?……冀中平原土质疏松,要想不塌方就必须把地道挖得很深,但是深了有怎么防止渗地下水呢?敌人用两台抽水机往地道里灌水,这么大的水量能靠一口井——即使勉强承认这口井连着大的暗流——排出去?……敌人为什么这么笨呢?不会坚壁清野,把地上的一切生产资料销毁掉?不会派兵——要不了几个兵就可以——把守在村子里,等地道里的人食量耗尽不得不露头再轻松干掉?
因为以上“槽点”,影片表现的故事特别缺乏可信度,显得虚假、做作,像是编造的,以致于我对抗日历史上地道战是否真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其中两段摘录如下: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在实际中,刘傻子也的确牺牲了。[百度百科:地道战]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焦庄户一代进行残酷的扫荡,为抗击日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军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根据当地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道战斗争。一开始地道只是供一人或几人隐藏的地洞,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户户相联、村村相通、有瞭望孔、射击孔、指挥所,安装有防水、防毒、防毒气翻板的地下战斗堡垒。地道利用地面、屋内的土炕、灶膛,房外的碾盘、牲口槽和水井壁等地方作为出入口和射击孔,使敌人难以察觉。[互动百科:地道战]
看了这些资料,我心里好受了点,其一是因为确认了“地道战”并不是虚构的,电影虽有其夸张失实之处,终究有事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于我最大的疑惑——一众村民如何能在敌人的监视下,隐蔽地快速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有了解答:“一开始地道只是供一人或几人隐藏的地洞,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户户相联、村村相通、有瞭望孔、射击孔、指挥所,安装有防水、防毒、防毒气翻板的地下战斗堡垒。”事实上,影片对于这一点是有所表现的,一开始,地道的作用只是在敌人来扫荡的时候用以藏身,后来大家才转变思想,凭借地道反击敌人。
总体上讲,这部电影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很严重的问题。
先说好的方面,首先,这部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为示警而壮烈牺牲的高老忠,对于先进的斗争理念先是不理解、抵触,等到明白之后积极斗争的高传宝,等等;还创造了一些经典情节和台词,如:敌人假扮武工队被识破,“围魏救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实在是高”,等等。其二,影片的拍摄手法。片中纵横交错的地道的场景,我一开始以为是在一块土地上挖的地道的断面,后来才了解到,考虑这样做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通过镜头和剪辑的巧妙运用,把它拍得像真的地道一样。令人惊叹!我想现在的某些拍“抗日神剧”的人,如果也能在布景、镜头和剪辑上多下点功夫,也许不用靠五毛特效,也能低成本制造出很好的效果。其三,影片的音乐是一个亮点,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多年之后也许不记得电影情节、人物,也一定记得这深入人心的“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下神兵千百万”的激昂的旋律!最后,这部影片确实实现了它鼓舞民族自信心,宣传人民战争思想的创作目的——特别是在它如此大的观影人次的情况下。
不好的方面在于其表现手法的拙劣。首先是夸张——夸大人民的智慧,夸大地道的作用,把敌人塑造得很愚蠢。事实上,关于“夸张”,我有两个主张:
1、如果什么事物需要通过夸张来表现,那么它实际就没有说的那么厉害;
2、靠得够近,无须夸张,事物自有动人之处。
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地道战肯定有很多更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令人振奋鼓舞的事迹。把这些事迹找出来,如实表现,肯定要比夸大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其次是不注意现实,表现手法刻板、脸谱化,譬如:所有的敌人都那么愚蠢可笑,所有的百姓都那么英勇无畏毫不退缩,明明是老百姓一个个说话却都像打官腔,等等。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曾给我带来欢乐和鼓舞,虽然如今我再看它的时候,它显露出很多缺点,我也不再能从中受到鼓舞,但依然感谢曾经带给我欢欣鼓舞的它。
地道战观后感初一优秀作文600字2
闲来无事,忽发奇想,又找出《地道战》看了一遍,打的爽快依旧,另一番感想却不由而生。
故事开头字幕写道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冉庄一带的老百姓利用地道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正如毛主席所说“只要发动起老百姓,敌人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后在敌人中甚至流传起了“宁绕黑风口,不往冉庄走”的顺口溜。
战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是沉重的,两国交兵老百姓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历来战争都有“请女人走开”的惯例,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卷入战争的漩涡这么深?剧中汉奸的话也许值得思索:“共产党和国民党不同,根本分不清谁是共产党谁是老百姓。”炎龙博客现在真不知道这是“人民战争”战略的胜利还是老百姓悲剧的肇始。
前段时间网络流传一张90后在赵一曼烈士塑像旁的照片,几位90后青年因做着各种猥亵动作与女英雄合影被网友好一顿痛骂。这几位的无知自然遭人贬斥,更重要的可能是教育。同时我们是否反思了赵一曼的悲剧,如果再有类似事情发生,赵一曼还会不会受尽折磨后英勇就义?
对这个问题有位军人朋友曾私下说:“我不敢保证战争一定胜利,但是只要我还穿着这身军装,敌人要想凌辱我的同胞姐妹就得先从我尸体上踏过去。”我想这是军人的情怀,也是责任,而不是把老百姓、老人、女人和孩子推上前线。
记得越南战争的时候,彪悍甚至野蛮的越南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经常有抱孩子的妇女和十来岁的儿童混入我军阵地,然后启动人肉炸弹同归于尽。正是如此我军最后不得不提交警惕,宁可杀错也不敢大意。反思抗日战争,我们是否也是这样把老百姓推到敌人的枪口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太多关注“一将功成”了,是否接下来改反思下“万古枯”那?
地道战观后感初一优秀作文600字3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那么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的呢?
北疃村,位于河北省定县县城东南约60里。
当年任定南县县委书记的赵铁夫回忆说,5月27日日军要“扫荡”北疃,我们事先是知道的。他说:“七地委当时已预先得到情报,估计到了敌人的‘扫荡’。5月26日上午,地委大约是在赵庄召集了定南县委负责同志开会,研究部署打击敌人的任务。我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委书记张达同志主持,分区副政委甘春雷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定南县委作好准备,给‘扫荡’之敌以歼灭性打击,并作了具体部署。决定由定南县大队一部配合少量民兵开展地道战,阻击敌人。同时,由分区派一部分支援县大队和民兵,在外围打击敌人。”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可以想见,有关的干部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当天下午,赵铁夫同县委军事部长兼县大队副政委赵树光,到北疃村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地委的决定。赵铁夫回忆说,会上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执行地委决定,打好这一仗,并商定了具体的作战部署。决定县大队一、三两个中队(二中队由大队长范栋申带到别的地区去了),三个区小队和民兵在北疃村作战,由赵树光统一指挥。赵铁夫带一个区小队到北疃村北边的西城,与北疃村互为犄角。据赵树光回忆,位于北疃村的东北面的解庄子,九分区还派来一排正规军。商议完兵力部署,还讨论了具体打法。最后决定先打村落战,依靠村子及村子周围的工事阻击敌人;然后打制高点,即选择有通地道洞口的高房屋,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最后,在予敌一定杀伤后,再钻地道,放敌人进村,进行地道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