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2)
观众最后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后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爱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理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不过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爱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己跟随命运的舢舨最后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知道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己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快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谢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美好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295292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4
暗恋”给人一种伤感和感动,“桃花源”给人一种诙谐与无奈,两句同台排练,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两部剧的剧情,更重要的是两部毫无相干的话剧居然能够在场景道具和台词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不留痕迹,浑然天成;在剧情上,虽然在真实舞台排练现场与投入的话剧表演交替上演,期间也发生过许多林岁的事情,但似乎两部话剧都没有中断过,给人一种完整感。这就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然人看了之后,觉得戏里戏外真假难辨。这部话剧乍一看充满了一种混乱的喜感。
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喜剧与悲剧,却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彩排,尤其是当演员们都串到一起的时候,更是极具喜感。然而笑过以后细想,悲剧与喜剧的穿插,不正是每个人起伏的人生嘛?喜剧与悲剧本就是一体。比如《桃花源》。老陶到了桃花源,他真的快乐吗?春花和袁老板看到老陶先是以为他死了,后又认定他已经疯了。他们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因为现实而失去了理想。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暗恋》中,当云之凡与江滨柳在40多年后重逢,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喜交加,百味杂陈呢?整部剧有一个疯女人串成。他在苦苦寻觅着什么。正如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一个混乱的世界上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品《暗桃》起初却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当老陶回武陵寻找妻子的时候,便有了另一层意义上的悲剧色彩了。或许现实与理想的分离,物是人非的痛楚才是《桃花源》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吧。如此一看,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截然相反的话剧便有了一个重合点——依旧是理想与现实的截然不同,依旧是带着遗憾的无可奈何。所以,我觉得这部话剧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巧妙地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剧本合为一体,且表达了其内在的深意。
#385639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5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杯具;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到达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透过比较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样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感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齐,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能够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透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感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但是它们分别表现了“感情”,简单地透过比较竟到达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感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