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2)
"潘志友纠正他道:'我说的是邓小平复出,这说明世道就要变了。'强子恍如从梦中醒来,但还是有些不明白,便追问道:'那么高考是有可能的?'潘志友点点头:'不是有,是很有。'"这是段我从原小说中引进的一段话。潘志友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要变天了。在这我想说了。是变革本身重要还是变革的结果重要。Of course。变革更为重要。中国历史是个变革的历史。从奴隶制到中央集权制再到现在的相对民主制。为什么说相对民主呢,因为现在并不民主。哦,说远了,只是些许想法,不吐不快。
"工农兵上大学,组织审查,单位推荐,这是毛主席早就定下的章程,毛主席定的章程会变吗?能不算数吗?"老石这句话多经典啊。"组织审查,单位推荐",中国也就这样了吗?确实,诚然。不管过去现在,中国还不是这样吗?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到相对民主制,一直以来不都这样吗?这些难道不值得反省吗?中国不适合完全民主,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真的。中国立党见过时怎么说的,现在又是怎么做的,这些不值得国家领导人和我们这些人思考吗?
"知青们在旁边看了这些书,一时都羡慕起来,忙问:'这就是你偷的书?'强子摇了摇头:'不是,这是人家送给我们的。'"这是其中一段。那时候偷书给别人读犯了多大的罪啊。可是那个小警察还是偷偷地将书给了范国强。这是什么,这是人情。这是中国从古就有的美德!老石最后开车送孩子们去高考,老石以及那位说不出名来的某人偷改陈琼资料,这些都是人情,冒着犯罪危险做出来的人情!可是,再看看现在。这些还有吗?我不想多说。
看完这篇电影实在有太多想说的,感觉说不尽。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4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大,既包含了“高考”这个敏感字眼,又直指1977那个变革的年代,但电影的内容却装不下这么大的使命。导演试图通过一个农场的变换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命运的改变,但始终让人觉得对知青的刻画略显单薄。尽管如此,当这部电影第一次重现那个年代,还是可以引起几代人不同的期待。
对于恢复高考,那一辈的人一定终身难忘。知青的时光,生命的耽搁,既让人难忘又令人叹息。对于后一辈的人,无法体会恢复高考时人们对知识的迫切,对改变命运的渴求,以及他们在大学里对学习和时间的珍惜。当我试图从电影中追寻这种心情,却始终有种落空的感觉。虽然影片中也很想表现这种情感,不断创造一些场景和事件来直接烘托人物的情绪,总让人觉得稍显做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对那个年代了解太少,缺乏背景知识导致难以引起共鸣。
与此同时,老迟这个角色却被演绎得十分成功。他始终坚守着那片土地,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有为的年轻人能够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岗位的流动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都存在,管理者面对大环境的导向只能无可奈何。老迟从一开始害怕大家离开,到阻止大家离开,再到帮助大家离开,他的自我牺牲是很大的,无论从人才储备上还是内心情感上,但他最终选择了成全年轻人,心甘情愿做推前浪的长江后浪。孙海英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所有这些,真正演出了老迟的“人味儿”。
制度是时代的产物,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它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但人性的光辉永远是最伟大的。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5
记得听老妈讲过她在刚恢复高考时怎么利用一切时间去看书算题,和同学讨论,疯狂记笔记,一本高等数学的练习题集在她的同学间广为流传。她还记得她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记一个感动你的人。她没有选择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的主题:写对于毛主席的深切怀念,而是选择去写她身边的一个朋友,写那个女孩怎么身残志坚,用自己的毅力乐观坚持地生活下去的故事。由于她的“个人”选择,她当年的高考作文分数很低,于是在1977年,她落榜了。虽然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老妈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是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至今还是令她记忆犹新。
老妈在她的同辈人中算是幸运的,14岁停课后进了生产无线电器材的工厂,小小年纪就当了工人,没有经历过插队下乡,_对于她来说除了饥饿和姥姥常年因为忙工作不能按时回家之外,她并没有受到太多命运的不公。但是1977年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梦幻般的年月,_的到来,使她本应该在学校做一个学生安心学习的生活,受到彻底粉碎,她说当时看到满大街贴满的大字报,只觉得是“好日子到头了”。
1977年中央下文件宣布恢复高考,对于她这样被_中断学业的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意味着一种“正常生活的恢复”,这种应该由政府提供并好好维持的社会秩序感和稳定感,在经历了10年无序生活后再次降临,高考本身是人心所向,高考的.到来确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当年每一个中国人终于从“革命人”的身份牢笼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不再受组织压迫和摆布的相对“自由”的人。
所以在看《高考1977》之前,我对这部影片还是充满期待的。哪怕明知道这是一部以宣传政府历史政绩,塑造政府光辉形象的“主旋律”影片,可是由于这个题材的缘故,作为一部关于我父母一辈人的,在他(她)们人生的最好年华中发生的一件足以改写他(她)们人生命运轨迹的影片,还是有很多看头的吧。可惜,这份期待最终还是被打破了。这不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一部被主旋律创作思维彻底改写的影片,剧作的漏洞,不合时宜的裸戏,虚假的自相矛盾的人物性格设计,凸显了影片创作者在基本创作态度上的问题。这既不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影片,也不是一部有着感人情感记忆的影片,我想编剧或许对于1977年的高考的了解仅仅建立在一种主旋律角度的想象上,影片没有一个镜头来表现考生在高考考场考试的场景,没有一张高考试卷的完整展现,没有任何细节交代那些在场站青年如何备考,如何在一起复习探讨,而是把主要情节矛盾放在“能否获得考试资格”、“能否及时赶上考试时间”、“能否顺利被学校录取”,并不是说这些问题在1977年不重要,而是影片对于这些问题的展现,其背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片中青年高喊“有党中央替我们撑腰!”、“这是一个老人的伟大决定”之类的高调宣传和塑造政府正面形象的口号式表白话语。除了让观众看着就肉麻之外,就是大大破坏对影片的情感真实度的认同。
不是说这个题材不应该拍得宏大、伟岸、主旋律,只能说《高考1977》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呈现仍然是建立在一个有明确意识形态垄断的创作立场上的,在这个立场之上,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化作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情感不是建立在个人独立丰富的情感体验上的,所以无关乎什么情感的真实,无关乎什么历史的真实。我们从教科书上看到太多被这样改写的历史经验,它们深深地破坏了以后的人们对于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也深深破坏了每个经历过历史的人们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的可能,以及对自己在历史中的行为反思的可能。
《高考1977》从这个角度其实是对一个具有巨大反思价值的重大历史题材的浪费,它的拍摄不如不拍摄,它所呈现的历史观本身就是对1977年那个历史事件的讽刺。高考的恢复给几代人带来“自由生活”并学会“独立思考”的可能,这种对于“自由意志”的饥渴和向往,才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最有价值最值得反思的东西。《高考1977》却用这样一个太过虚构的故事粗鲁地代表了当年全体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对于高考的理解。这是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扭曲,也是对一代人情感记忆的扭曲。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