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关键词: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电影
泽璇0 分享 时间: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一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影片。虽然影片没有欧美大片那样惹人看,但它却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着观众--那就是责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乡村民办小学教师魏敏芝到水泉小学代课,学校里只有28名学生,她的责任就是在她代课期间保证28名学生都能上学。在她任教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退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凭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学的两名学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徒步走到城里,四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未有结果后,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失学的学生,并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想,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老师在去省城办事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前留下了这样一席话:“这里的28名学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来前,一个也不能少!”魏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泪下的情节里。我为一名年龄几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课老师为了找回辍学学生历经千辛万苦的强烈责任心所感动;为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贫困山区小学兢兢业业教学数十载的敬业精神作感动;为28名贫穷山区小学生在四面漏风的艰苦学习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为帮助代课老师回找辍学孩子的社会众多好心人所感动。回想我们生活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中,有茅老师等这样一批耐心负责的好老师教我们,可我们却不能充分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机会时,我的视线已被泪水模糊 。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11613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