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
《爱乐之城》的音乐与舞蹈,不是生硬的插入,而是自然的融合,情感的释放所在。认真看完这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1
我理解的是,那是导演故意的。你因为是你你才精彩,你因为做你你才精彩。因为她们的坚持最后都在那个行业有了一个创新的举措。女主的自我发挥舞台剧或者电影是一种,男主的爵士乐队俱乐部是一种。她们都因自己的热情,让不了解的人同样和他们自己一样爱上了她们所爱的东西,他们不仅是模仿者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
因为所爱的人,向命运和社会妥协,接受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一份稳定的收入,做了别人的傀儡,做了自己不爱做的事,因此没了热情。当女主看到这一幕时,看到男主脸上的表情,听到他谭出的音乐,他明白他不在做自己了,不再和命运抗争了。曾经这个给他最强大的抗争支柱抽走了,所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才有了出走,抽离、逃避。曾经她爱的人不见,她相信的那些信条在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上不见,她强大的挫败感,她坚持不下去了,她要逃避这些让她感觉不好的一切。因为交流,也让男主开始反思,在现场在拍照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个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爱我的人都是因为我是自己才爱我,只有这我也才是在热情和激情中。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你不断的像世界发出信号,终有一天伯乐会收到。女主同样是在自我治愈,思考后的男主推动下,实现了再次尝试,这一次成功了。
两个相爱,彼此支柱彼此,彼此都希望对方成功,因为那不仅是你的梦的可能也是我的梦的可能。女主试镜成果后,一个是确定了可以勇往直前追寻的梦;一个是……或许可以的梦。但是两人实现梦想都需要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就不再一起。(这里没看懂,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的,或许是电影的手法)就我而言,结局其实不太重要,他或许是假的。这电影中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矛盾的真是才是最重要的。这让你明白什么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大胆、勇敢、热情、激情、你所爱的、坚持,你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你不知道大海里突然飘来什么帆,又何惧呢,过好当下。我认为最好的爱就是,让彼此都做自己。你认为好的自己,你喜欢的自己。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2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为又要加班了,还好,准时下班开心度周末喽,突然好想看电影,跟亲爱的商量了下,说干就干,开始网上找有没有好看的,咦,《爱乐之城》,这几天总看到它,豆瓣评论不错,于是定了IMAX厅,时间稍有点晚,但能接受,吃了饭就等着看了,跟亲爱的一起很开心。
好莱坞制作,刚开头,没想到跟印度电影一样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调很开心的,音乐做的很好,IMAX厅的视觉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情节很慢,用亲爱的话说:没看懂什么意思,老实说看过评论说前半部有点无聊,越看越觉得说的有道理,亲爱的都睡着了,不过这类电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确实有点拖沓,情节不突出,不知道放那么多想表达什么,不过看到后半部,从男女主角出现矛盾开始,情节的节奏就很合理了,各自为梦想奋斗—长期不见面—见面就吵架—短暂和好—不可调和的矛盾:梦想or爱情—分开,因为我知道结局是两人没在一起,尽管知道,尽管有心理准备,可当他们再见的那一刻我依然觉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无数个what if,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你怎么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会多么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许你的选择依然是梦想和奋斗,这就是年轻需要经历的,看完电影,我就一直叹气,亲爱的问我为什么叹气,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心痛,叹气会好受一点,为什么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放弃这个选择那个,我在想如果我和亲爱的在早几年刚毕业的时候认识,可能也会经历这种分离吧,几年后觉得当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只有一种解,我们何其有幸!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3
刚看完2月14号晚上11点看的,电影院人不多。流泪好几次,泪水最多是女主角第二次casting即兴讲故事那段。
感想挺多,要捋一捋。
看完整部电影一想,其实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的就是两个人各自有梦想,相遇、相知、相互支持,最后各自追梦的故事。但是为啥我这么感动呢?
想来有三个原因。一是电影拍得很好、演员演得很好,跟真实生活一模一样。二是卖保险让我增加了很多辛酸的经历,看到电影更有感触。三是我的感官更敏感了,不管是听音乐、看舞蹈、观察人物表情、听台词等等,都能给我强烈的感受。
感动的第一条线索是人文主义。“漫天繁星是否为我闪耀”这类台词、给人物的特写灯光等等,让我为小人物的梦想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我联想起最近在《未来简史》里看到的人文主义,一想到人物主义其实也就是这几百年的产物,就觉得我现在的感动也挺有意思的,因为如果是在17世纪或者更早,我的感动可能被视为愚蠢、反社会。我进而又想到《未来简史》提到的人文主义的三个主流分枝,就在想《爱乐之城》属于哪个流派呢?
全程看下来,肯定是“自由人文主义”了,但是看到结尾男主角脸上淡然的微笑和女主角略带忧伤的微笑,我觉得又有些“进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不管怎样,歌声、舞蹈、故事、镜头、灯光,从头至尾都在打动我。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导演(们)特别会讲故事。结尾女主角坐在cafe里观赏男主角弹琴时的联想就很自然、浪漫又真实。灯光和镜头我尤其喜欢。通过不同灯光的变换,人物的心情、电影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感受到。
崇尚梦想、犯错、略微的疯狂,也很感动我。
电影一开头男主角就有句台词,一下子抓住了我。男主说:“我现在就是要让生活打击我到底,等它累了我就反击。”男主对别人说的这句话,既体现了他的无力感,又体现了他的斗志,简直跟我的情绪一模一样。他的隐喻非常鼓舞我。
男主第一次为女主讲解爵士乐的部分也让我挺震撼,原来他是这么听、看爵士乐的。原来那么多乐器每一个都是即兴、同时又很恰当地生长在一起。好神奇。
感动的第二条线索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支持。男的跑偏了女的就鼓励他、支持他,女的跑偏了男的就鼓励她、支持她――完美。尤其是男主去女主娘家找女主那段,女主说自己不想去第二次casting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一定会失败,不想自取其辱――我简直觉得这就是在说我呀!去年有几个月最艰难的时期,我就是这么想的,失败了太多次,已经不敢再尝试了――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经历呀……
感动的第三条线索是歌舞。看着开场的舞蹈我就特别感动,特别感激自己没瞎、没聋,我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真的是老天赐给礼物,否则我就无法在电影院里享受这么美好的歌舞了。看着看着我就在想,为啥歌舞明明是虚幻的,我却这么感动呢?原来,要么是因为歌舞放大了我心中的乐观、快乐的部分;要么是因为歌舞里的快乐我永远都无法完全拥有,所以看到电影里演出来就特别感动。后来男女主角之间的舞蹈,你也可以从他们的舞蹈中感受到那种恰到好处、不远不近刚刚好的浪漫和情感。
看到“5年后”那个部分,我就一直在想,这个结局的出现是为什么。想到了二个可能。
第一,男主的实力确实不够,所以进不了好莱坞,就算女主也帮不了他,于是女主放弃了他。
第二,男主实力够强,只是价值体现得比女主晚。我觉得这个情况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么牛逼的女主当时能看上男主,说明男主还是有实力的。况且,男主还是出名过的,有大公司愿意培养的,就算他后来放弃了,那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再出名也是不难的。可悲的就是女主的估值很快跟上了价值,换句话说,女主很快获得了溢价。男主的估值早晚也会跟上价值,而且按照电影的情节,估计电影结尾那会儿男主离成功就不远了。然而造化弄人,就在男主的价值浮现落后女主的几年里,女主和别人生了孩子。如果这种可能性成立,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责任就在女主了,因为男主有实力,其实女主帮他就可以了,毕竟女主的命运能起死回生也是男主帮的。但是女主为啥没帮他,却跟一个有钱的男人结婚了呢?我估计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有钱的男的,女主也不能成这么大的事儿。而既然靠这个有钱的男的女主才成角儿,女主也就没法找回男主了。所以本质就是女主的人生中,成就比感情更重要。既然这样,无可厚非,这也就是“进化人文主义”的所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