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电影800字观后感(2)
杨善洲电影800字观后感4
观看电影《杨善洲》后,我心潮澎湃,深受教育与鼓舞。该片讲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电影的一些情景此刻仍记忆犹新。
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行走在田间。当时正在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来到一个村里,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不理解,自我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起示范。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带领干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难随之而来:经费不够!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井费,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杨善洲退休了,上级关心他,让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晚年,他放下了组织安排的大家所羡慕的生活,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缺水的问题个性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个性是要足额归还“水账”。杨善洲在大亮山上义务植树造林22个春秋,使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绿装,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在这个期间,他还把植树造林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每年无偿为村民带给林柴,为4个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为6个村修通公路交通,为8个村解决生活用电问题,使大亮山地区的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_年4月,82岁的杨善洲把辛劳建成的面积8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县政府奖励他10万元,他谢绝了,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捐助公益事业16万元,只把4万元留给一生支持他为公无私、
艰苦创业,从不计较、无怨无悔的老伴。
杨善洲是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能够说是有权有势的,很多事他一个口头指示甚至一个电话都能搞定,但是我们看到杨善洲的老母亲和妻子一向生活的农村。忙不完的家务农活致使大女儿早早辍学帮忙妻子料理家务。但是退休后的杨善洲发现很多孩子因为民办老师流失没学可上时,轻而易举得解决了好多代课老师转正的问题。二女儿也是偏远山寨的老师,从结婚到生子,一向为两地分居烦忧,本来透过考试本早都能够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向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一样意。父亲解决了七十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我打一个电话,二女儿与父亲之间越发不可调和。在我们平常人看来,女儿的请求合情、合理,毕竟他女儿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只要杨善洲张口,我想地方部门肯定会卖他一个面子,可他却从来没想过运用自我的关系办私事。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礼,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的榜样。尤其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就应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我做起,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做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真正用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中去,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善洲电影800字观后感5
影片《杨善洲》,充分展示了杨善洲退休后仍然铭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着实感人肺腑。
杨善洲把诚心为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人生追求。他在当保山地委书记时,常有家乡的干部群众来找他“开后门”办事,他都婉言谢绝。他认为,当地委书记要为全区人民谋利益,不能给家乡搞特殊化,“开小灶”,退休后该为家乡办点实事,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杨善洲说到做到。一退休,他就扛起铁锹,带领一批年轻人上大亮山开荒植树,绿化造林,20年如一日,不懈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终于秃山变成绿洲,而他也使父老乡亲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为家乡办实事的承诺。在此其间,杨善洲发现有些孩子突然失学了。调查后他得知,一些代课教师不安心在艰苦山区从教,转正又无望,就离校而去。他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从速约请有关部门领导商量,特事特办,为几名代课教师转正,让他们安心在山区教书育人。失学孩子重回学校,老百姓非常高兴,代课教师转正,他们同样十分感激。
杨善洲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作风,在保山地区广为传颂。在他担任地委书记时,他就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和田间地头搞调查,察民情,几乎每一个乡村都留下他的足迹。他下乡还不时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一次下乡,杨善洲看到一些妇女在田间插秧,插得不整齐,稀稀拉拉,他就亲自光脚下田插秧,为妇女们作出示范。当得知这是地委书记杨善洲时,妇女们既惊喜又敬佩。地委书记这样大的官和农民一起劳动,插秧比农民还行,这样的干部实在少见。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树苗,而筹集资金却十分困难。杨善洲说:“没有钱买树苗,只好去街上拾果核。”他每次回到城里,带头到马路上拾人家丢弃的果核,还动员员工也拾,积少成多,用果核培育树苗,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原地委书记上街拾果核,成为当时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认得杨善洲的人都对他投以惊奇的目光,可杨善洲不在乎,他淡淡地说:“人家议论我,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几句朴实无华的话,掷地有声。杨善洲在大亮山风风雨雨20年,始终坚持和他一起干的年轻人同睡一个用树条搭建的简陋棚子,同吃粗茶淡饭,一个原地委书记和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区别。
杨善洲严以律己,公私分明。他常讲,自己的成长进步是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没有组织就没有个人的政治生命,没有组织教育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长进步。他讲规矩,守纪律,谨慎、廉洁、秉公用权。杨善洲担任县、地委书记长达20多年,从没有以职务之便谋取任何私利,从没有批过一张有违原则的条子,从没有为子女工作开过后门。二女儿长期当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也不错,却不能转正,于是思想不通,气呼呼奔上山求父亲帮忙,边哭边求,十分可怜。可杨善洲坚持不松口,拒绝打招呼。一次杨善洲搬棵树到女儿家去,借用公家的车,坚持要司机打开车程表,自付油费,司机认为难得一次公车私用算了,杨善洲竟坐进驾驶室,要亲自开车,司机感动得只好照做。当时按组织规定,像他这个级别的干部,其配偶、父母和未满16岁的子女完全可以办理转为城市户籍。可杨善洲却把“农转非”审批表放在抽屉里,一锁就是30年,家属至今仍是农民。杨善洲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交给国家,县里奖给他10万元,他认为县里财政尚困难,一分不拿,保山地委奖给他20万元,杨善洲把16万元捐给学校和林场,只留出4万元给老伴养老。
胡锦涛赞扬杨善洲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而观看电影《杨善洲》,不失为一次党性、党纪和党风的极好教育。
杨善洲电影800字观后感相关文章:
★ 专题片信仰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