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2)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电影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4
她推荐了我这部电影,作者欧文亚隆是她最喜欢的心理学家,碰巧尼采是我本科时期最喜欢的哲学家,我问她,尼采读多了,人是不是会偏执?她说这个人最后走了极端,我说:所以疯了?她说是啊!我说我曾十分着迷于尼采的思想,本科那会想读他的经典著作《查拉和斯图拉如是说》,读了两页没读懂于是作罢。她微微一笑,说:别说是你,就算是我们这么多年社会阅历的人也读不太懂。
好在《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介绍的并不是尼采的思想,而是作者假托近代两位著名人物——尼采和佛洛依德,让他们互相治疗对方。昨天回家上网一搜,发现了这部电影早已被拍成电影。毫无疑问,电影要比原著逊色很多,但图省事的.我还是决定看电影。
影片中的尼采变成了心理学家,为佛洛依德治疗心理疾病,后者爱上了他曾经的一个女病人,在尼采的启发下,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对未曾谋面的母亲有种依恋,尼采借机宣扬他的超人思想,鼓励佛洛依德和那个女人搞外遇,抛弃原有的家庭。佛洛依德让他人对自己实行了催眠,催眠中的自己妻离子散,催眠后佛洛依德重新回归家庭,放弃了尼采的超人思想。
电影的结论还是比较的正统。有趣的是,尼采在治疗佛洛依德的方法我也曾对自己用过,例如,我明明喜欢一个女生但我的理性告诉自己她不适合我,,为了消除这种幻想,我把她想象成一个性格有问题、水性杨花的人,让自己对她产生厌恶感,这种方法虽然残酷,但很有效。佛教中也有类似的方法:有个故事说,一位高僧为了启发弟子美女如皮囊这个道理,把一名刚过世的年轻貌美女子放在大殿中,让弟子亲眼看到美女腐烂变臭的过程。对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控制,看来这点东方和西方是相通的。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5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弗洛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有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满足,人就能使自己与自然界、他人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因而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因此,要维持一颗健全的内心,人的这两种需求必须同时得到满足。如果一味地逃避孤独,会造成“自我”的湮灭而沦为他人或集体的工具,同时潜意识里对“个性”的需求也会让人陷入矛盾的斗争中而无法自拔。然而,一味地追求“自我”的独立,拒绝与他人发生连结又会如何呢?
来看看《当尼采哭泣》中的尼采吧。作为一位伟大的哲人,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独立,他维持着强大的心理防御,他赞美孤独,也让自己成为了一名绝对的孤独者,朋友和爱人的“背叛”更是让他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他甚至拒绝心理医生的帮助,认为这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其实在尼采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呼喊着,它呼喊着想要摆脱孤独的困境,呼喊着想要与他人交谈与他人拥抱与他人互相安慰;而在意识层面里尼采又努力地压制着这个声音。呼喊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尼采内心的挣扎也越来激烈。终于,尼采开始压制不住这个呼喊声了,最终潜意识的能量冲破了尼采的抵抗,他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之中。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告诉我们,“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在遭遇他人之前,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我们只是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去经验这个世界(就像被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就像动物受本能驱动那样),当我感觉到了“他人”,才反思到了“我自己”。想象一下,当你全神贯注地透过锁孔偷窥房间里的人,此时你沉浸于所窥视的对象,并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你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就会马上意识到有另一个人正在看着我,我就会产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识就此产生。在这一瞬间,你好像就变成了走廊里的那个人,并从他的眼睛里观察并鄙视那个偷窥的家伙,接着,你忽然发现那个偷窥的家伙就是你自己,从而产生自我羞愧感。当然,门廊里也许并没有人,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有一双外在于我的眼睛在盯着我。(这个例子引自百度百科,作为一个纯洁的人我是想不出这么猥琐的例子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识真的是个非常奇妙的,在遭遇他人时产生,在完全依赖他人时湮灭。
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当人在现实中受挫时,会无意识地制造一些虚幻的情节,人沉浸于其中使愿望获得变相的满足(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遭遇失败或遇到糗事的时候,虚构一些理由或情节,并且自己好像还真的相信了这些理由,典型的“别人不信我信了”,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放松了理性的判断,达到自欺的目的)。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而我们亲切的称之为“YY”。如果一个人拒绝与他人交流,维持独自一人的状态,他将意识不到他正处于虚幻的梦境中,神经症就会产生。弗洛伊德在评价话剧的作用时说,观看话剧中带有神经症特点的剧中人的行为能帮助人们预防神经症的发生,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看不到他人也就意识不到自己。
所以,自我意识在我们遭遇他人时产生,并且维持清醒的“自我”也有赖于他人,但是过分地依赖他人又会使”自我“湮灭。于是,我们又再次想起了叔本华的刺猬理论。
”这是一个悖论: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如果你把自己完全地呈现给尼采,也许你会留住他,一旦获得了他的信任,他就会像蒸蛤蜊一样完全敞开“。在弗洛伊德的提示下,布雷尔医生首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获得了尼采的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布雷尔医生运用”谈话疗法“成功地治愈了尼采的神经症,同时,有赖于与尼采的这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自己的困扰也得以解除。曾经孤独的尼采在与布雷尔医生的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彻底的治愈和极大的安慰,但是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他不可以过分地依赖,为了维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必须离开。于是就有了影片最后那感人的一幕:尼采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车厢,这一刻他犹豫了,他向身后望去,眼神中充满着留恋,可是最终他还是踏上了漫长了旅途。以下是面对布雷尔医生的挽留,尼采说出的最后一段话:
”我们会有朋友,然后会渐渐形同陌路,这就是应当的结果。我们不愿彼此隐瞒或遮蔽真相,就像我们必须为它感到羞愧。我们是两条船,各种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路线。最后,布雷尔医生,我们必须成为彼此的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定律。“
向伟大的孤独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