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驴肉火烧加羊杂汤一齐食用味道再好可是,羊杂汤虽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可是我认为做得也是极好的。真期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想而知驴肉的美味,再配上我们那酥脆的火烧真是让人吃不够啊!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我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期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期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齐去旅行,一齐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个讲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那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通过用近景、特写拍摄了很多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不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选择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这样更能够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不光只是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网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选择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些动作的真实,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他是怀着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和敬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用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事物的故事,更是关于时间空间、关于文化以及关于情感的中国味道。
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守在电视机前涎着口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也如同尝过一般,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却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让远在天边的游子也能共享妈妈做的饭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几点:磁性的解说,诱人的美食,美食的由来,美食与家的关系。
磁性的解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最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随着这浑厚的男中音,让那些司空见惯的食物都鲜活起来,顿觉舌尖上的味蕾被激发开来,不自觉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韵致得当,饱含着李老师对国家山川河流的热爱,用打动人心的低沉声音慢慢地叙说美食的来自不易和无处不在的奇妙历程。“自然食物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五谷杂粮通过烹饪变得香而不油。”跟随李老师这娓娓道来,耳朵享受极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成了李老师的音迷,心里平静而感动,随着他活色鲜香的叙述,也让心随之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诱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道食物对我们在夜间(10:30)看电视的人群来说都是可口的美食,记得那晚上看到卓玛和妈妈寻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随着她们的脚步一起寻找,然后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钻进电视机里面去偷吃几片,哈哈,偷吃过松茸,又跟着白马占堆一起冒险去偿偿野蜂蜜,看着那晶莹剔透地蜂蜜浇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咙一直漫延开来。吃罢甜点,老谭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锅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这就是最有爱的家常菜,就一个字:爽!!还有一道道焖煮炖的红烧肉,听着它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音,看着它冒热气儿,视觉和听觉那享受真让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货们!!
美食的由来:
面条,面包这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麦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亩地的麦子,这一亩地的麦子又要经过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成熟。麦子变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变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馈赠。
看着莉莉爸爸钓跳跳鱼,那是何等的困难。每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为了爱吃跳跳鱼的女儿,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几年的学习练就了一手本领,用6米的钓杆仅用1/8秒的时间捕捉跳跳鱼。这就是满满的父爱,令人感动!!
我也算是从南闯到北,吃过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过广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叹做一枚中国的吃货是一件幸福的事。
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