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电影优秀观后感(2)
归根到底,上述几位中,作为新闻人的陈若兮、杨佳琪的行为对社会危害最大,她们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从片面的角度报道事实真相,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
这件事出现了很多值得媒体人注意的问题:
1.电影中的电视台强烈的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因为这种未经查证的视频片段,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电视台上的;
2. 陈若兮为了一己私利,把这个视频经过她的“策划”,一步一步的达到轰动效果,这是新闻炒作而不是新闻策划,策划是把真正的事件通过深入采访、以不同的报道方式进行宣传报道的做法。电影表现的陈若兮却是要深挖“墨镜姐”所在公司的内幕,而把“墨镜姐”道歉的视频进行“选择性”的过滤,不予播出;
3.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只凭借某一点就去判断一个人,无意识中“充当法官、作道德审判”确实过于草率。作为新闻人,在报道任何新闻前,都必须考虑周全才能播出;
4.就算这个事件被传统媒体报道了,但是按媒体伦理,即媒体不能作审判,不能给事件下定论。但是陈若兮所在电视台却明显以“法官”自居了,对她进行百般臆测、批判,实在是毫无职业操守、道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新闻事件也层出不穷,值得警醒。今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被认定“消极比赛”,中国羽毛球头号女双组合于洋/王晓理与两对韩国组合和一对印尼组合被取消奥运比赛资格,事情发生之后,王晓理和搭档于洋已经在伦敦通过相关媒体,向伦敦的观众和所有球迷道歉,而于洋甚至暗示自己将要退役。但是国内某通讯社却把自己放在道德的至高点,撰文批评谴责,文中用词十分严厉,不乏“垃圾”、“欺诈”、“耻辱”这样的字眼。另一个通讯社的行为就更加不得人心,他们的记者不顾及王晓理家人的担心,未经王晓理家人的允许,找到王晓理的家中,试图采访她年迈的奶奶。而如此一来,对王晓理奶奶的惊扰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行为,王晓理再难保持沉默,做出回击,在微博上怒斥国内两大通讯社,“不管你们出于什么目的!你们凭什么去骚扰一个老人!你们怎么骂我我都忍了!但有你们这样欺负人的吗?我外婆前几个月刚去世!家人现在就一个老人了!我最爱的人!连一个老人都不放过!你们贸然去采访!如果老人出什么意外你负得了责吗?难道新闻稿比人性还重要?”、“老师们还是积点口德吧。我们运动员任何一个人!不管能不能拿牌!都不应该说是祖国的耻辱!可以就事论事的批评但不要侮辱!”
其实,在本届奥运会中,这种为了挖新闻,骚扰队员以及家人的做法,已经不是偶然事件。在跳水比赛中,何姿夺冠后,某媒体在明知她的妈妈早在何姿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还残酷地向她提问,“在夺冠后想和妈妈说些什么。”这个问题不仅将何姿问哭还引起了很多媒体的不满,认为这已经超越了媒体的底线,不应将挖新闻建立在采访对象的痛苦上,媒体的道德标准也成了大家急需反思的地方。
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今年5月初,广西某电台的一个女主播,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妇女吃盒饭,然后凭一己好恶,把妇女吃饭的照片拍下来并加上骂她“吃地沟油、私宰肉、陈化粮,完全没有素质修养”等文字上传新_微博,引发了众多网友批评。该女主播的行为跟电影《搜索》的杨佳琪、陈若兮的表现几乎一样。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受市民、群众关注的,该女主播的行为凸显自己的“优越感”,显得自己高高在上,让人感觉她没有真正的同情心,没有体会到普通市民的难处,也导致该频道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个别的电台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一味的追求个性,没有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没有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有抨击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的,有骂听众的,这些做法是背离了新闻价值观的。有些媒体的记者、编辑、领导自己不去深入采访,却喜欢把自己的名字挂在通讯员、新记者或者实习生写的文章前面,或者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发稿,行为就是陈若兮的现实版,更有甚者,某些媒体领导热衷于参加评奖,自己不深入采访却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列为稿件的第一作者,不做事就能拿到荣誉。
这些行为可以说是背离我国主流新闻价值观的,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新闻价值的观念意识,是长期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价值理想等在新闻价值追求中的反映。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我国的新闻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广大媒体人做新闻不能有功利心,要善于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三方面的结合点上发现典型,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这样才能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让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得到很好的反映。
搜索电影优秀观后感5
看完早场的《搜索》,坐在回家的公车上,一路在翻豆瓣上的短评。
“给三星以上的都是狗。”有一条儿是这么写的。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片?这就是一个答案。
似乎陈凯歌一出新作,在离上映还很远的时候就有一个站得很高的声音会被无数人附和:《霸王别姬》耗尽了他一辈子的才华,他早就江郎才尽了,又一烂片无疑。
如果非要这么比的话,那恐怕不仅陈凯歌自己的'作品,之后的华语电影就没有好片。李碧华扎实毒辣的故事,陈凯歌的文人情怀,触犯“禁忌”的题材,踏实做戏的制作团队,张国荣绝代风华的演技和京戏的神秘与美,少了一样都成就不了这部电影。现在又有几个影片有能力囊括这些要素?
所以看客们到底在刻薄些什么?有必要是部电影就和《霸》比较吗?
我看完《搜索》,觉得这部片很真诚,非常好看。五颗星。
当初拍《梅兰芳》,明显可以感觉出来陈凯歌是有意想用自己擅长的京戏题材扳回《无极》的颓势。卡司也颇费心机。可这种急功近利的动机本身就很难拍出佳作。最后的结果是挖了个坑给自己跳,好好的一个黎明,拉到张国荣面前就什么也不是了。
可是这次《搜索》,陈凯歌算是放下身段,不想挽回什么也不想证明什么了,而是踏踏实实讲个故事,顶多争取讲得发人深省一些。前两天见着他本人,给我感觉他就是一老头儿,还是没脾气没追求带点儿童心那种。这么一闹,倒是成就了一部好电影。
有人说剧本矫情,不让座这么“屁大点儿事儿”能给人逼死吗?
我的答案是:好在剧本安排叶蓝秋是个孤女,不然她家里人一水儿给逼死也一点儿都不稀奇,若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是但凡和她有那么一丁点关系的人都得给牵连进去。
上个月期末考,考到报刊编辑的时候,那些做新闻的准则我只当它们是一行行的字儿,背背就过了,绝不走心。其中第一条就是媒体不要做审判。现在一想,后背发凉。
如果以后真的干了这一行,那些规矩我会违反多少条?甚至是无意的?还觉得是自己干出了什么成绩?
看看身边的事儿吧。一个人开车撞了人,被媒体一报,网友一挖,第二天那人就成了官二代冷血杀人魔头。舆论立刻一边倒,绝没有当事人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再爆出他抛弃过那么几个女朋友,上学时候打过小抄儿做过弊,和人干过架,开车违过章,能引起全民大讨伐就再好不过了。这人被判刑之后,恐怕只能留下一双永远抬不起头的父母四处与人下跪磕头认错,从前的朋友也要一律和他划清界限;很多年前爆发的艳照门,在媒体和网民的集体努力下,让陈冠希现在还背负着各种骂名,被人追杀,不敢接戏,网友仍然以辱骂他为乐(我也是其中一员……而且还不能保证以后不做这样的事儿了)。
这就是比电影可怕一千一万倍的事实。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算是温柔的吗?
叶蓝秋临死之际,拉着杨守诚来到一片芦苇地看日出。
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站在人一样高的芦苇地里头,吹着风,终于没有质问和谩骂。
于是在那么一瞬间里,谁也就不能再伤害谁。
搜索电影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 电影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