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个人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实习生个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实习生个人观后感1
今天下午看了一部非常受启发的电影《实习生》,由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这部电影和我之前读松浦弥太郎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之前看书的时候,不是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部电影却让我看到了70岁人生巅峰的状态。电影既展现出老牌影帝实力和风采,也让我感受到“姜还是老的辣”的真谛,整部电影让我充分体会到遇到一位像本一样的“实习生”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能够在20__年拍摄出如此深刻的电影,真的是一记高招,既让我感受到老人的`智慧,又体会到年长者在社会中如果继续发挥作用的话,将会带来多大的益处,老年实习生这个概念是神来之笔,如果有公司愿意尝试的话,我觉得,一定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想到自己的父母也年逾古稀,和影片中的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往往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有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的智慧,还是很有道理的。
实习生个人观后感2
弗洛伊德说过:爱情和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这句话作为电影的开头,主题鲜明,导演在电影中,也确实以本杰明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和感动的故事。
我已退休,我妻子也已去世。开头两句就交代了本杰明的过去,也暗示了电影主线围绕着本杰明的工作和爱情,这将是老龄化国家高龄人口都要面对的,中国大多数父母解决的方式是广场舞,做媒婆,逛淘宝。而本杰明选择了打高尔夫,看书,看电影,玩纸牌,瑜伽,做菜种地,甚至还学习了一点中文。可以看出,本是一个对世界仍然充满好奇,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拓展宽度的人,可以说本是成熟的代表,孔子说的四十不惑,七十而不逾矩,大概如此。本善于观察,为人谦逊,幽默,虚心学习,完全不会拿年龄的劣势去做借口,更多的是用自己的阅历去弥补自己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
实习生个人观后感3
星期五,本是培训学习的周末,意外惊喜的是看了部电影《实习生》,讲的是年近七十的博恩曾是位事业有成的高管,和大部分老年人一样过着平淡的退休生活。妻子三年前过世,孤独和内心的渴望让他应聘成为了时尚购物电子商务公司的老年实习生,并成为创始人朱丽丝的个人助理。以此展开了一个个不乏喜感的戏剧冲突。
这部电影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一是关于退休后的再职,尤其还是高龄实习生。我们应该都在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时盼过早日退休,可是谁又认真想过真的退休后自己做什么来填补曾经很紧缺的时间呢?二是曾在传统行业做到副总裁的博恩大爷为电商老板娘朱丽丝打工。影片中时尚现代充满年轻朝气的办公环境,加上很好莱坞的音乐,互联网行业的气息和节奏扑面而来。与同时出现在画面中西装领带传统风格的博恩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中的博恩就像是朱丽丝的定海神针,总能从容睿智地解决问题或是一击即中,给出建议。用台词的话来说“他是个拥有40年经验的实习生”。影片中有三大对比和反差:—传统行业VS电商—职场老兵(真正的老兵啊)VS年轻人—男权社会VS女权崛起每一个都是热门话题,都可以成为电影主旋律,却同时穿插在一部影片中演绎,让人一气呵成地想看完。
电影里的包袱不少,轻松有趣,却又能引人思考,人会随着年龄的上升,降低对外界的敏感度。从开始的麻木慢慢的开始不认同到抵触新事物,就这样一步步地让老年人觉得这个世界跟自己越来越无关,而世界就真的会离他们越来越远。所以持续地学习并且和年轻人在一起,或许是保持住青春的一个方法,让老年人能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村上春树这样定义人的老去:“人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一瞬间变老的。人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而是从放弃自己那一刻开始。只有对自己不放弃的人,才能活成不怕老、不会老的人。”博恩为人处世,不卑不亢,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
该学的就学,但自己喜欢的非常传统的公文箱,西装领带的上班着装却始终保持。对人,该帮的能帮的就帮,热心又不失原则,为人友善却不是烂大街的老好人,说话做事都恰到好处。既不倚老卖老,也不因为是新人进入新行业而自惭形秽,讨好别人哪怕是老板。最后我在想这种老年实习生在中国是不是也有?互联网就制造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工作,而这种老年实习生,真的可以有。尤其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可以发挥余热,贡献经验,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今商业世界的温度。让年轻人的新知与技能和历经时间洗礼的经验来个化学反应,是不是也会如电影中那样,催化出两代人各自的美好呢?
实习生个人观后感4
做正确的事就不会出错。——马克·吐温
这句话是剧中的本最喜欢的名言。本片的男主人公是一位70岁的老爷爷,他曾经是一位电话本制作厂的印刷副总裁,自退休且丧偶后,他一直在寻找挑战和生活的新意义。开头一段当他把航空里程用完,环游世界后回到家里时,他内心说回到家里感到空荡荡的,没有归属感。我觉得这是他的出场人设,我也勉强算个看了几年电影的门外汉了,看到他出场时的介绍,就知道最后他一定从这段实习生的旅途中获得他所缺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女主人公来说,也是如此。大概就是俗话说的“缺什么补什么的意思”吧,我看过大部分电影多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一部电影能产生感动人,启发人,甚至改变人的神奇效果呢?我想这个时候说“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真的不能再恰当了。
剧透就没意思了。所以现在我就简单说说几个打动我的细节。一是本与人为善,资历和年龄使他更加谦卑而不是骄傲。就这一点,我觉得这就是我未来如果活到那个岁数时最想成为的人。对比于现实中一些中老年同胞们热衷于指责年轻人寻求机会而不加分辨地认定此人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手握社会主要资源且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把所有社会未来和责任都推到青年人身上的同志,实在是觉得本太可爱了,太年轻了。由此我对那句永远青春的认识更进步了一些,那不是要我们放弃我们所拥有坚持的去追风,而是不要把那些无法挽回的青春握在手里不放,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时代。不要动辄怪罪时代,时代再差,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