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片开讲啦观后感(2)
大学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厚积薄发。
在《中国合伙人》中,那位描述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的外文教授对主角们说 too young too native,当时我曾对此不屑一顾,因为我从来对这种说教不太感冒,但最终我还是承认他是对的,我们没有他们的人生阅历也就无法评断他们。在大学里,面对多面的知识,我们能做的是相信并跟随老师,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随性去挥霍精力和时间去做无谓的事。生命不应该片面追求其广度而应努力去拓深其深度。
相信奋斗的力量。
再次回头看一下俞敏洪的成功经历,不禁再次感叹奋斗的力量。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某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而有些人出生便是孤儿。含着金汤匙的孩子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优渥条件,有着很多通往成功的捷径,但我们不应抱怨,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人生和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英国有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随机采访了十二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隔七年再重新访问,片子最后让人心酸的是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其中一个孩子让人们重新相信奋斗终可改变命运,这个叫做尼克的孩子通过不断奋斗,最后成为了一个大学教授,可见在命运的手中还是漏网之鱼的。当命运给予你一个起点人生是让你用一生的奋斗去书写一个逆袭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勇气,关于梦想,关于坚忍,关于独立。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看电视片开讲啦观后感5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学历也不断增长,大学成为了每个学子必经的道路,从初中、高中的憧憬,到如今的已进入大学的迷茫或者是激奋。然而什么是大学,如何才能在大学里活出自己的一片天成为了每个学子急需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大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的人说,大学是贪图享乐的地方,为高考中存活下来的学子们提供安乐的港湾。有的人说,大学是放飞梦想的地方,作为一个平台,让学子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什么是大学?其实,将大学比喻成一座象牙塔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比喻了。大学理应是一座象牙塔,与外界隔绝,让学子们在其间修其身,养其性,明其德,不过早的受到社会的污染,保持大学生们的纯洁。正如郑强校长所说,大学理应与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一个平台,让学生们借助这个平台去完善自我,去超越自我,去展现自我。大学给学子们提供这个机会、资源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其实,大学正如一个摇篮,学生们如其间的婴儿,只有经历了摇篮的呵护,婴儿们才能度过生命的脆弱期,走向坚强。
然而,同样的摇篮也可能呵护出不同的少年,那么,如何更好地存活下去,便需要我们在大学里做的更好。
大学应该怎么做?这无疑是困扰所有中国大学生的一个问题。吃、睡、玩似乎成了现代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的主旋律。不得不说,过重的高中压力,错误的大学观念带给了中国大学生错误的大学生活方式。如何才能利用好大学这个平台,俞敏洪、郑强都给我们做出了答复。这便是做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
做什么?整天忙碌于社团之间,以至于忽视学习?这不是正确的大学生活方式。“多看点书,多接触点艺术”。是的,大学的主旨是“学”。这一方面,外国的大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哈佛凌晨的四点半便是一个楷模。大学生来到这座象牙塔之后,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如果说以前12年的学习是为了进入大学,那么将来4年的学习便是为了进入社会。只有在大学里掌握了专业知识以及日常性知识,才能为日后社会的生活保驾护航。另外,多接触点艺术是必要的。显而易见,这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情操必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
怎么做?奋斗、奋斗、再奋斗。青春是大学的资本,奋斗则是青春的旋律。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有与青春一样的激情与活力,在如此激情昂扬的年华里,即大学时光,我们不用奋斗去追寻梦想,难道要等老之将至再去空谈?在学习上的奋斗,在自我能力上的奋斗,追求更高的学位,追求更好地自我修养与品德都理所应当地要我们去奋斗。奋斗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一年的奋斗可以使一个徘徊于本科线的孩子进入清华的大门,更别说如见有充足时间拿来自我支配的我们了。怀揣着梦想去奋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少一点任性与盲从,多一点理想与坚持,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在青春年华创造一段不愧对未来的回忆。
看电视片开讲啦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