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600字(2)

关键词: 1942观后感,1942观看心得,1942
树杰0 分享 时间: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600字五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600字六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1942观后感600字七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1942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5篇

革命英雄故事观后感600字

抗日电影观后感作文600字

观看红色抗战电影观后感作文

关于革命英雄烈士故事观后感600字

爱国爱党电视剧观后感5篇

血战湘江观后感600字

孩子抗日的电影观后感600字

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作文

12024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