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电影观后感(2)
家,一个区分于房子的归属。在片子里可能只有父亲的那个地方才能叫家吧。Tristan四处漂泊,不会允许有个家的。Alfred多好也只能算是个房子,有合法的婚姻,却没有爱。鉴于上面对爱的分析,好多再说就会重复了。
关于归宿,Samuel的战死,崔斯汀的流浪,回归;平静与愤怒,Alfred的离家,回家;执法,帮家;Susan的选择自上。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归宿,一种性格上的归宿,环境上的归宿。Susan作为一个比赛的争夺品,可能最后消失的时候,就是兄弟和解的`时候。所以后来的解决应该说是一个很有道理的结果。着就是人的归宿
片子的节奏和感觉很好,舒缓的乡下,残酷的战场,黑暗的权势,温馨的家庭。时缓时慢的和谐的穿插起来。挺喜欢的一个片子。
电影是一个讲故事的形式,一个电影之所以觉得好,就是讲的故事会符合我们的感觉,即使是科幻,即使是荒诞类的喜剧。也会是这样。就想自己前面所说的那样,本片就做到了。人的行为受自己的性格来决定,最后的直接效果,又会是由于环境,形势的不同有一个可能性空间的中的不同选择。而片中的各种结局,人物的命运,无疑都是很符合的,所以,这是一部看着很舒服的片子,会让人很投入的欣赏。尽管里面会有我们不想让其发生的不美好的东西,而看过之后,自己会去接受。这就是一部好片。
燃情岁月电影观后感4
看完,我给她发了一个短信,“昨天我把《燃情岁月》又看了一遍,崔斯坦非常迷人,他身上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似乎苏珊与崔斯坦的结合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但崔斯坦的内心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他始终无法真正面对苏珊。苏珊爱崔斯坦,但有时人会变得那么无能为力,崔斯坦也想爱,去无法去爱,只能选择逃避!外表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去做些什么,而心却无法左右。”
故事是这样的,“20世纪初,厌战的骑兵上校威廉·勒德洛退伍之后在蒙大拿落基山一个大农场安了家。妻子伊莎贝尔受不了艰苦的西部荒凉生活,独自跑到东部城市生活,给他留下三个儿子。三个男孩在勒德洛抚养下长大成人。大儿子艾法雷德为人忠厚,平凡而有责任心;三弟赛缪尔最受父亲的宠爱,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老二崔斯坦性格鲁莽,好冲动,父子四人生活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一切的平静从赛缪尔带着女友苏珊的到来而打破,苏珊爱赛缪尔的,但当她遇见崔斯坦,一切又有了改变,爱是瞬间的感觉。接着世界大战的爆发,三兄弟应征入伍。因为崔斯坦的狂野与勇敢,父亲特意交代要他保护好哥哥赛缪尔。其实在战场上,一个人又如何能保护另一个人?这份压力自那一刻起,就一直压在崔斯坦的心头。崔斯坦眼睁睁看着赛缪尔死在他的面前,那种无助和痛苦,一直深深折磨着他。
回到农场,艾法雷德一次次向苏珊表白,苏珊拒绝了。很快苏珊与崔斯坦走到了一起,艾法雷德无法忍受心中的痛苦,选择离家创业。苏珊与崔斯坦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崔斯坦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愧疚与仇恨,心中似乎有一头愤怒的熊在咆哮,终于在忍无可忍后的一天,他选择离开。苏珊恳求他,是否可以给她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有个孩子,你还会离开吗?
崔斯坦走了,苏珊开始了遥遥无期的等待,信,时有时无,直到有一天,收到了崔斯坦的最后一封信,“我们完了,就当我死了!”苏珊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此刻,艾法雷德来到她的身边,他依然深深爱着苏珊,无望的苏珊嫁给了艾法雷德。
多年以后,崔斯坦累了,倦了,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农场,得知苏珊已经嫁给了艾法雷德,他很快就与佣人的女儿小伊莎贝儿结婚生子,也圆了小伊莎贝尔童年的梦想。崔斯坦后因贩酒入狱,苏珊去探视她,终于倾吐出藏在心中的话语,“我爱你,我一开始就爱上了你,我多么希望赛缪尔不要回来,我多么希望你的孩子是我跟你生的……”
爱与爱是不同的,有的爱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就如艾法雷德,就是他不与苏珊结婚,他也会一直爱下去。而苏珊一直爱着崔斯坦,就算不能在一起,他们依然深爱着对方。
苏珊的一生是痛苦的,爱上赛缪尔,他在战争中阵亡。爱上了崔斯坦,他在无望中逃避。不爱艾法雷德,却要与他相守一生。最后,苏珊同样是对生活的无望,对爱的无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爱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充满希望也能让人心生绝望。
燃情岁月电影观后感5
《燃情岁月》让我昨天一整天都找不回自己。清晨醒来眼目是北美草原的晨曦和黄昏,耳际是山谷幽涧的泉鸣,皮特追逐的内心的声音。正如影片所述:有人听内心的声音,并追随其作息。有人最终发疯,有人则成了传奇。
恢宏幽扬的背景音乐和不羁的灵魂一起放逐,漂泊,流浪。在TRISTIN的世界里,有爱,有兄弟情谊,父子情笃。但这些比起内心的声音来,他似乎更倾向于追随他的心。不羁的灵魂,一如不羁的外型,洒脱,勇敢!震撼之于心中切慕,一个人可以放下所爱,去追逐自己的心,无视神的律人的律,只为心而活。抛开道德层面的责任,单单是这份勇气执著,足以另人激赏。
而我们大多追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循规导矩。每天上班要坐的公交,穿行的路线。甚至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爱,应该投入多少真心,能得到多少回报,都要精心规划。如此小心翼翼的过每天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还怕被拒绝,恐惧伤害,缺乏适度的安全感。
时日加增,年岁渐长,年少轻狂的五柳少年,成了模糊而陌生的背影。魂与灵与身子被各样的“套子”束缚。甚至听不到心中的那个声音了,于是每天没有自我地活着,虚掷生命光因。偶尔的灵魂出窍,也只能是在好电影,好书中里游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