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关键词: 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一次别离观后感,电影
泽璇0 分享 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1

在一个小型电影节上,一位香港的电影学院教授给我们现场放映了《一次别离》的片段,固定的一个长镜头,展现的是海水在岸边潮起潮落,沙滩上一个玩具渐渐被卷进海水中。放映完他问现场观众感受,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讲述了他们的理解。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举手了,

“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分析是否有意义,也许导演只是想跟观众开一个玩笑,在海边拍了一段潮水来的画面然后让大家自己猜吧,如果这不是一个著名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人这样解读它的意义”

“你是这样认为吗”

“我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

“你说的对。”然后他说了一段话,具体字句我无法还原,大意是,你认为它有这样的含义,那么它就是有这样的含义,认为没有,那它就是没有;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当导演拍完一部片子并将它呈现给观众,导演就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了,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全由每一个观众自己来决定。

我很少看影片的评论,除了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或者讨论八卦。我认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是我本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任何看似高深的分析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诠释不是必要的背景补充,而是纯个人的理解,并且有的写的就像高考阅读理解的答案,看着挺深刻,其实毫无共鸣。

所以我认为,文字把握不好的话就是最差劲的表现方式。活生生的电影、绘画、音乐,都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美妙,它们带来的美感是立体并且直接的,感官--感官,也因此有了被无限解读的可能,而文字则是一切尽在言中,感官--思维--感官,驾驭的不好那么就像是冷掉的蛋糕,全然没有出炉那一刻的美味与惊艳,只是一块烤过的面粉团子而已。因此我有时觉得,煞有介事的影评、乐评都是很多余的东西,以干瘪的文字来描述一种更鲜活的艺术,没有功力的话只会显得太不够了。

没逻辑地讲了这么一段,我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也借此认识到我的写作水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哎。Anyway总之一下吧,咳咳,总之,不论是严肃分析,还是直觉感受,都是观众和这部电影的私人联结,怎么想怎么说没有高下之分。

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2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12150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