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
推荐文章
《终结者》是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系列,著名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在评选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电影时,此片以最高票数位居第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终结者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终结者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1
当施瓦辛格的“I won’t be back”定格情怀,人间是否再无“终结者”?
有一种情怀叫做《终结者》,有一种执着叫做"T-800"!
有一种燃烧叫做《终结者》,有一种坚毅叫做"施瓦辛格"!
而如果,有一种倔强叫做"I'll be back",那一定会有一种遗憾叫做"I won't be back"!
"终结"的情怀
到底是什么力量,催促着我们为2019年11月1日即将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不辞辛劳的捧场?又到底是什么让《终结者:黑暗命运》未播先火、人气高涨?
一切或许只因是"情怀"二字!
当《终结者》中,永远说着"I'll be back"的"T-800"扮演者施瓦辛格,真的说出那一句"I won't be back",一切"终结"或许都已成为定局,也似乎预示着《终结者》终将离我们而去。
他带走了一代人的记忆,带走了一代人的情怀,只留下无尽的伤感与不舍。而唯一的珍藏,也便只有这即将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
"终结"的魔力
《终结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T-800"以及他的扮演者施瓦辛格,为什么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切似乎还得从1984年说起。
作为一个老少皆宜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系IP,《终结者》可谓是不负众望。自第一部上映以来,就赢得如潮好评。而它也不断地将这一精神传承了下去,从而造就了今日堪称美国科幻电影界"不朽神话"的《终结者》。
对于我们90后来说,《终结者》似乎更像是一位"长者"。但观看了《终结者》之后,我们之间却更像是朋友,毫无隔阂与代沟,亲密无间。小到它的每一个场景,大到它的科幻特效巨制,一切都是那么的浑然天成。只需一眼,便将观者深深的吸引住。
那些超越时代的前卫梦境,也在瞬间便将我们情牵一处,将无数与它素不相识的观众牢牢锁定在大银幕之前。
"终结"的点睛
如果说,观众的支持是一部影片兴旺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一个好的剧本,甚至是一众优秀的演员,便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内驱力。似乎也可以说,拥有一众优秀的演员,一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
而说起《终结者》,他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囊括了诸如阿诺德·施瓦辛格,迈克尔·比恩,琳达·汉密尔顿,爱德华·福隆,等诸多当下的一线影星。在这一众重量级明星当中,尤以阿诺最为著名。
但凡说起《终结者》,便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施瓦辛格。他所扮演的"T-800",成为了整部电影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早已深入人心。
当《终结者》一次又一次的登上"热搜",你也一定会在其中看见施瓦辛格的身影,似乎,施瓦辛格早已与《终结者》密不可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T-800"。
"终结"的感伤
而今,当《终结者》再度登上"热搜",它所带来的却不仅是风靡一时的科幻浪潮,而是让人无限惋惜的感伤——《终结者》真的要"终结"了吗?这或许是无数观者曾经所疑惑的。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我们却是多么的不舍!
当施瓦辛格说出那一句"I won't be back",我们却只记得"T-800"的"I'll be back"言犹在耳。或许,我们还会不由自主地在无数个日子里,问自己:
《终结者》真的"终结"了吗?"T-800"真的"I won't be back"了吗?一代人的青春真一去不复返了吗?我们的"阿诺"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而我们只知道,在这短短的几年中,美国科幻电影界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伤感:漫威"离开"了,碟中谍"收官"了,阿汤哥"远去"了,史泰龙与我们"告别"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记忆,一部电影的情怀就这样悄然远去……
不错,陪伴了我们35年的"T-800"老了,《终结者》或许也到"终结"的时刻。当我们仍愿相信,他的"终结"不是离开,而是为了将更美好的记忆留在思维深处,以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
从"I'll be back"到"I won't be back",是否人间再无《终结者》?但人间依然会有"T-800",会有施瓦辛格,会有无数爱他的、也被他爱着的人。
终结者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2
对于《终结者:黑暗命运》来说,影片面临的压力是不小的,一方面要满足多年来《终结者》粉丝们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注入新的血液,吸引年轻的观众,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是创作者遇到的难题。
还好制片人卡梅隆和导演蒂姆·米勒头脑很活络,他们一方面请到了代表着《终结者》精神的两位标志性人物——施瓦辛格和汉密尔顿回归,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让他们担任唯一的主角,而是引入了一些新的战斗力量,这使得影片既算是正统的续作,又具备一种“重启”的精神。
我本人看过最经典的前两部《终结者》,后面由于口碑平平没有关注,这恰好为我看《黑暗命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顺着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思路来看待这个故事,所以并不会有不顺畅的感觉。再加上对于《终结者》的情结,看的时候自然也会更加投入。
所以当生出白须的施瓦辛格出现,以及容貌虽老但气场犹在的汉密尔顿走向战场时,唤起的不仅是对之前《终结者》作品的记忆,更会产生对逝去时光的眷恋,《黑暗命运》可以说在情怀这一部分展现的恰到好处。它没有刻意煽情追忆,而是将最直观的情怀点呈现在观众眼前。
前面几部《终结者》之所以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太在意世界观这些事情了,我觉得到了这一部创作者才真正明白观众想要的是什么:观众就是希望看到施瓦辛格拿起机枪对着镜头扫射、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机器人反派,以及故事传达出的执着与勇敢的信念。
商业属性强其实并不是坏事,恰好在《黑暗命运》国内上映的这段时间,同档期没有好莱坞动作大片竞争,可能这就是今年国内上映的最后一部压轴的科幻动作电影了,这无疑给《黑暗命运》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供其施展。
《黑暗命运》保持了前两部《终结者》的原汁原味,本质上回归到了“追逐”的模式,在“追逐”的过程中,团队不断磨合、共同成长。尤其这次团队中基本都是女英雄,正好应和了当下女权主义的潮流,赋予了故事一些新的时代意义。
这种情怀杀和原汁原味,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就能看到。当莎拉和约翰在银幕上出现时,我一度陷入了恍惚的状态中,不知道这是怎么拍出来的?如果是以前的影像资料也不可能这么新啊,在看了几个动作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是用了《阿丽塔》的CGI技术,复刻出了康纳母子和施瓦辛格年轻时的样子,很有诚意。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黑暗命运》可谓是从地上打到天上,再从天上打到水里,贡献了一场很全面的海陆空大战,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空中飞机上打斗的那一场戏,称得上是今年看到的动作片里打的最酣畅的一场。
这里要特别向琳达·汉密尔顿致敬,今年63岁的她几乎参与了每一场动作戏,仍然保持了很“飒”的气质,麦肯兹·戴维斯站在她身边,很像年轻时的她,二人气场相近。导演这样安排,可能也是在体现一种精神的传承。
现如今,国内外各类打着“大女主”旗号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如果寻找早期引领这一潮流的经典作品,《终结者》绝对榜上有名,汉密尔顿饰演的莎拉从只会尖叫着奔跑的服务生成长为人类反抗天网计划的女性领袖,再到《黑暗命运》中“宝刀不老”的女战士,这个角色可以解读的空间很大。
不过请到她出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密尔顿曾在采访时说“是卡梅隆前后四通电话最后说服了我,在这个年纪重新工作并且是这种类似女战士的角色,我付出了比之前多十倍的努力,好在完成的还不错。”尤其是在中国首映礼上,汉密尔顿和施瓦辛格一齐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更是令不少粉丝泪目。
当然电影中最触动我的情节点,还是与施瓦辛格有关。电影中的设定颇具人情味,他在杀掉约翰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渐渐地有了人类的情感与喜怒哀乐,我们看着熟悉的“终结者”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也会生出很多感慨。
施瓦辛格台词不多,但都很有梗,比如州长拿“德州”开玩笑,而且肯定少不了经典台词:“I will be back.”不过这次他说的是“I won`t be back.”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将是他最后一部《终结者》作品。作为这一系列的标志,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但他的经典形象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一部的反派有点弱,但我觉得是前作尤其是第二部的反派太过于经典了,其实没必要分个高下,液态机器人这种设定本身就很恐怖,这一部的反派人狠话不多,而且有一种有趣的“绅士感”,使得这个反派每次出场的时候都会令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恐惧。
在最后的大战中,施瓦辛格和反派同归于尽,牺牲得很悲壮,也将影片的情绪推向了制高点。在之前的《终结者》中,我们的英雄总是战无不胜的,但是这一次却选择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和平,从创作理念上来说,《终结者》也在将英雄主义不断丰富。
《终结者:黑暗命运》是一部兼具古典气质和创新气质的影片,这种感觉在当下浮躁的好莱坞流水线工业中显得颇为难得,它也为一些IP向的续集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兼顾新老观众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贩卖情怀?如何在成功前作的基础上进行更有价值的尝试?
可以预见的是,《终结者》系列之后可能还会有新版,比如外传、姊妹篇之类的作品出现,但能够像《黑暗命运》这样最正统的续作,只怕很难再会见到。希望影片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终结者》系列。
终结者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3
《终结者》系列的电影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当时施瓦辛格强壮的身体吸引了我,更是被终结者原形的恐惧形态所折服,每一颗子弹打在终结者身上只会留下一个窟窿,不久就会复原。如今的施瓦辛格已然老去,但这部(可能是最后一部)的《终结者6》让我大呼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