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观后感优秀作文700字(2)

关键词: 少年班观后感700字,少年班观后感悟,少年班个人观后感
天文0 分享 时间:

在我看这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王大法,片中王大法是一个神棍形象。他的成长,思维,做事方式与一般人都不一样,他保有一丝神秘。也正是有这样的原因,最后炸了汽车,王大法是最勇敢,最没有顾忌的。我喜欢王大法的处事,不谈封建迷信,可他总是用封建迷信的方式解决其他人不能解决的事,在数学教授来测试少年班时,几乎几个人都被难住了。王大法却用一招算卦成功解出了数学题,看似无稽之谈,我们要承认第一个拯救少年班的人是王大法。可能天才正是用了我们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才那么与众不同吧!

麦克一直是一个坏孩子,在少年班也是,没有一点长进。他是青春期叛逆的代表,在来到少年班之前,无所事事,他该去的事少管所而不应该是少年班。这是最开始大家想法。没有人喜欢这样一个恶汉。到了少年班,一贯的特立独行没有一丝变化,可是从他保护方厚正的场景可以看出他的恶更多的来自对不公平的憎恨,来自他的仗义。在古代,他有可能能成为一个大侠也说不定呢!

吴未并不是一个天才,正好反衬。他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品,母亲对他的厚望以及培养方式有些扭曲,造就他在性格上的巨大缺陷,可人的自尊心又是那么强烈,从不愿被人发现事实,到最后的坦然。最后为麦克顶罪,被学校开除,他一直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隐藏于心底的秘密,最后才揭开。可是晚了,与我们平常看到的一样,世上没有月光宝盒,太多在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你想做的,没人知道结果。

吴未的遗憾在于周兰,周兰是最有学生气的一位,她才是少年班的学生。其他人或多或少只是拥有了上天给予了一些天赋,对这些人而已,这些天赋只是上天强加到他们身上的,他们对此也并为珍惜。周兰毕竟是一位女生,女生的情感太过于细腻,不是一般人所能猜透。况且周兰还不是一般人。不知道最后追吴未时,她是不是真的后悔了,吴未不是她人生计划的人,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只是一个能在他青春期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一个人。

将这些天才少年召集在一起的是周知庸,从很多层面上来讲,周知庸是一个疯子。他是少年班第一期的成员,他可以被称为是第一代天才,他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少年班的同学只是他来证明自己的人。这样想想可悲至极,然而他却也是最有血有肉的一位老师,是最悲情的一个,

最后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说到结局不得不提一个人,江依琳,她是所有天才少年的女神,他是少年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车震,是不是少年班会成功,是否结局会变得美好。我想说是红颜祸水,可是这就是青春。即使方厚才一干人等破译了IMC。少年班计划也不一定会继续下去,周知庸一开始就错了。

这里我们不聊教育,不谈人生,只有青春。还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唯一的天才,特立独行者,却只是他人的替身。不管谁是天才,不过是同一段人生,相信你也是天才,你也能将人生过得不一样。

少年班观后感优秀作文700字5

《少年班》是一部预告片做得相当精彩的电影,而这对于靠剪辑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的肖洋导演来说,并非难事。在低劣青春片泛滥成灾的今天,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横空出世,似乎要带来一股江湖新秩序。

天才们的故事,向来受到看客的青睐。大多数人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靠着平庸的资质经营平庸的人生。我们渴望不凡,仰视天才,他们带有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是普通人乏味生活的调剂。早些年,《雨人》《心灵捕手》《美丽心灵》这些以高智商人类为主角的电影,获得了主流观众和奥斯卡奖的高度认可。新世代里,长相在传统意义上根本挤不进帅哥队伍的谢耳朵和卷福,更是以IQ之名,打出brainy is new se_y的旗帜,把全球女性迷得死去活来。

当中国观众被各种不负责任的本土低能电影持续侮辱智商之后,《少年班》里的小神童们,是否能让观众真正产生一种源自智力的快感呢?毕竟,肖洋导演自己也曾经是“少年班”中的一份子。而中国电影的现状是,高智商从业者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

所以,基本上,我是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情去观赏《少年班》的。我满以为它会很不一样,可结果它只是隔靴搔痒。这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者们对“少年班”存在价值的闪烁其辞,以及剧作层面上对“关系”的轻视。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98年。彼时,大学开始扩招,作为精英教育(现在看来应该是“个性化教育”)的少年班,受到学校制裁。而孙红雷扮演的理想主义者周知庸,却以一己之力抗衡制度和现实社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一批智商极高的天才少年,训练他们成为理工科领域最顶尖的人才。这其中,有暴力倾向严重的麦克,有发育未完全的11岁儿童方厚政,有家在河南农村的“神棍”王大法,还有倔强骄傲的女生周兰。当然,班里也混进了一个普通少年:吴未。他在严苛强势的单亲母亲的一手操办下,顶着誓做人上人的巨大压力,进入完全不属于他的世界。而最终,周知庸的教育实验以失败告终,少年们也分道扬镳,踏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没有改变世界,却都被世界改变了。

听起来,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幻灭的悲伤故事。周知庸的初衷,是要让这些少年“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少年们挖掘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足以干出一番丰功伟绩的潜能。为了这样的目标,在周老师眼里,谈恋爱、看电影、参加舞会都是十足的禁忌,是迈向人类智慧顶峰的绊脚石。作为少年班第一期的学员,他四十多岁依然单身,偏执到连袜子都要熨烫得没有褶皱。你很难说他是“爱”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更多时候,你会从周知庸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冷酷——他甚至会直白地告诉吴未,之所以选他进入少年班,就是为了让他发挥出一条“鲶鱼”的陪跑作用,让珍贵的“金枪鱼”们时刻保持兴奋状态。而当伪造红头文件的事情被发现,校长执意解散少年班,周知庸下跪认错、自我鞭笞,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不要失去参加IMC大赛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够体现智商优越性的结果。可“认识你自己”,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周知庸期望少年班是一个脱离里现实羁绊的乌托邦,他几乎无视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亦是血肉之躯,需要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一个低情商的老师,怎么能应付得了一帮另一种意义上的“问题少年”呢?周先生的孤独漂流注定失败。他这个船长,和《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船长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坚持摒弃专制,让学生们解放天性,学会独立思考,以拥有更为健全的心智。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会有疑问:如果少年班的教育理念,是周知庸所奉行的异化的“精英主义”,那它的利弊究竟该如何衡量?电影触碰了少年班这样一个现代教育史上颇受争议的问题,也的确是朝着有别于狗血青春的方向努力,让我们窥探到了关于天才的冰山一角。一黑板复杂的数学公式,亦是请来现实学霸设计把关。然而,这冰山一角之下沉默积蓄的巨大能量,似乎并未被激发。诚然,“天才”也是人,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这其中的差异,正是天才类影片最应当关注的“戏核”,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陌生化”元素。遗憾的是,创作者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把在澡堂群殴升级成为向澡堂投放自己研制的“臭屁弹”;向女孩儿表白的方式,是画一个心形的函数图。说得刻薄点,是在借天才的名义,赚青春的票房。不过,在各种所谓超级IP的围攻之下,《少年班》选择了这样一个原创主题,也算得上是勇气可嘉。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智商高于常人的天才。包括周知庸在内,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大一个障碍是“孤独”。这些身在彼岸的人,单纯执着,对感兴趣的事物报以疯狂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离平庸却安全的此岸越来越远。普通少年吴未,正是天才们和“此岸”最紧密的关联。大概也正因为吴未是最贴近普通人的角色,所以董子健的演技有了发挥空间(星妈为了儿子的前途,也真是煞费苦心啊)。相比之下,饰演“天才”们的演员,基本没什么“内心戏”可言。是啊,如果天才那么容易演,达斯汀•霍夫曼也不会得影帝啦!

《少年班》是一部语焉不详的电影。它似乎试图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寻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然而,就像一个个在结局处“泯然众人”的主人公们一样,这部电影最终没有逃出平庸之作的桎梏。创作者显然是为票房考虑得更多一些,希望多抖几个包袱,赚取掌声和赞誉。可在经历了无数烂片的洗礼之后,观众真的还有那么好骗吗?

陈丹青老师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现在的七零后、八零后导演,越来越现实,以便制造越来越不现实的影像。大家适应了管制,熟练地绕过种种真实。”正如最近被全民吐槽的网络剧《盗墓笔记》,越来越多年轻的影视创作者在一开始就选择自我阉割。他们放弃了艺术创作的某些本能,机智地避开有触雷可能的区域,凭借经验和想象中的“大卖”标准,生产出貌似安全的作品。可艺术的生命,也在这一次次的趋利避害中消磨殆尽。不久前重温《顽主》,这部拍摄于20多年前的老电影,现在看来仍有着极为先锋大胆的尝试和表达。那场荒诞惊奇的“颁奖走秀”,简直是神来之笔!时至今日,大陆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艺术上的惊喜和突破,各种电影节红毯上留下的,多是无作品女明星的八卦谈资。如果说李安是世界华语电影的面子,王家卫是香港电影的面子,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的面子,那么大陆电影的面子,又在哪里呢?

12270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