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初中观后感(2)
推荐文章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初中观后感5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舌尖上的中国初中观后感6
美味珍馐不仅出现在高档饭店,也摆在每一个中国人家中的饭桌上。在本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中就为大家讲述了家常菜的魅力,惹得许多网友都十分怀念妈妈的味道,这也正好和将要到来的母亲节相呼应。除了关注美食之外,美女也是网友们关心的重点。据悉,本集导演是一位靓丽的妹子。作为《舌尖2》年纪最小的导演,胡博(胡萝卜)可谓女汉子与萌妹子的完美结合。拍片时,她是阿童木,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生活里,又是小丸子,活泼可爱、笑料频出。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将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其实,真正的美食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不论是《时节》中的新疆“玛仁糖”、手抓饭还是吴江七都腌桂花无不都是我们平常百姓的家庭食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展示了制作各地美食的技艺以及制作过程,还有老百姓们的生活,在观众心中引起了美妙的共鸣,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陈晓卿说:“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乡的密码,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礼仪一样,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小规模的故乡。就像作家林东林说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种,都是对我们饥饿感的一种深层满足,在吃饱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有味道的满足、地理的满足、空间的满足、心理的满足和文化的满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当地,就连生火的柴火也要是当地的,厨师也要是当地的,唯此才能结合当地的地气和人气,弥补多重层次的饥饿。”
第一季中,面食那一集,伴随着陕北老农近乎无争生活的,是窑洞窗前的阳光里,一声慵懒的猫叫;豆类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镜头前相拥而笑。到了第二季,养蜂人千万里迁徙,为的竟是这种生活“比较自由”。从广州流水线上,为了收玉米和修缮房屋,返回贵州老家的苗族妇女,重新换上苗装,一丝不苟地用繁琐程序制作饭食。而在这一集结束的时候,他们深深凝视镜头,或微笑,或肃穆,像是北野武电影里出现过的场面:人们凝视镜头,似乎要把一生交托出去。
舌尖上的中国初中观后感7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国初中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