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希望可以帮到你。

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展示了教育的另一个视角,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某些固有观念是错误的,那些大多数教育人士的共识有时是靠不住的,那些持有固有观念且没有爱心的老师会给某些孩子以致命的打击。小主人公的家长也很爱他们的孩子,但不知道如何爱他们的孩子,他们像大多数家长那样期望学校教育能够给孩子带来帮助。
很显然,剧中像我们平常平常生活一样,家长、老师、学校都形成一套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是针对大部分普通学生制定出来的,这种观念让整个社会对教育持一刀切的态度,即符合现行的教育标准便是合格的学生,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便是弱智。对于可能存在的其他可能性,根本不考虑,从意识上早已将其他的可能排除,更不用说对出现的非常规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研究,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教育是爱的传递,不是知识上的灌输。知识上的学习,只是一个道具,是用来传递爱心的工具,当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家长深深的爱,就会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但并不是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很好,每个孩子的认知发育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水平。有的孩子可能喜欢这个学科,有的孩子可能喜欢另外一门学科,甚至是有的孩子对于某些知识的认知和表达要晚很长时间,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作为教育者要有耐心。对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深深的爱着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我们需要他,他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紧密相连,爱会让他无比坚强,会让他克服重重阻力,顽强生长。就像每个婴儿学习走路一样,家长不断的鼓励孩子,当孩子能够第一次独自站立的时候,家长欣喜若狂,但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多次的摔倒,孩子从来不惧怕,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微暖的鼓励和深深的爱意,因此他会再一次尝试站起来,再次摔倒,再次站起来,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尝试,他终于站稳了。整个过程中,我们从不责骂孩子,只是相信他一定会站稳。
为什么孩子大了,正常上学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失去了爱心呢?为什么都急于孩子的成长呢?为什么不能耐心的等一等呢?我想应该是只关注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现象后面的规律,如果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就要像孩子一样不断问为什么?
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浓稠的颜料在地板上肆意漫延;支离的作业本中满是老师的责骂与颠倒的数字;男孩忧郁的眉眼终于得到舒展时,大家才发现他是一粒星,只是陨在大地。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勾勒出一个印度男孩的面容,从忧郁彷徨到微笑自信。从小被街坊邻居欺负,口角渗出鲜血也只能低头沉默;在他眼中数字左右颠倒,简单的加减法于他变而为星际大战;唯一喜爱的绘画长久被人忽视,颜料层层涂抹,缤纷的色彩遭到无情的唾弃。年幼的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学校。从天明、从无眠的恐惧到被定位为差生。踽踽在校园湖畔,看蝌蚪四下游动,他眼里只剩畏缩。
我想,没有人了解他,没有人关注他,他从做错第一道数学题开始被迫跪下。如果只能与自己爱的人天各一方;如果向前行却双足无力;如果仅有的光线是来自旁人的冷眼,这世界,难道还有任何色彩吗?
所幸一位美术老师走近他,戴着小丑的红鼻子告诉他爱因斯坦也曾遇到数字障碍。擎起胆怯的他与他共舞,让他起来。让星星,重新亮起来。
男孩又一次出现在湖畔,这一次,他背着画夹。
即使是星星,让尘世的灰蒙住了光,亦无法闪烁。应像跳格子般前后跃动,避开世俗重击,别让瞳孔失色,别让自己蒙尘。
看作家刘同的文字《谁的青春不迷茫》。第一眼觉得作者将费大篇幅倒尽苦水。不料打印字一排排滚入眼帘,泪水竟不自觉爬上眶来。曾被无数人取笑,甚至被断定身前已无路可走。可他仍在坚持,拿着相机,握着纸笔向天涯。在灰心丧气时仍选择站起,犹如乐曲跌入低谷又攀上高潮。
在书桌前迟疑,仿佛他也是一粒星,在我面前轻巧地褪去铅华。卢思浩说:“选择站起,在你还有余力的时候。”轻轻的墨香与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他终于在人群中,打开了属于自己世界的门。
有一双大眼睛的印度男孩微笑着将画作递给扶他站起的恩师,抬眼环视天空流云。惊鸿一瞥,却见老师已绘下自己大笑的侧脸,背景是泼散的颜料,全体同学起立,为他鼓掌。星星开始闪光,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爱,地球上的星星,亮起来,就闪现了自己的光辉。
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
对于我们班的学生,自我反省一下。刚开学的时候,我还是激情满满,耐心十足,但是随着时间和作业量教学量的增加,以及孩子们不断的犯错误,耐心在慢慢的减少,有些时候,控制不住的发火。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明白孩子犯错误是有原因的,或者是他们成长的过程,更是教育他们的机会。个人也在不断锻炼和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单单是呵斥或催促或批评就可以的,有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害怕,恐慌却不知所措。。对他们的教育,不只是告诉他们这样做是错的。要帮他们指出为什么是错的。若下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并提供他们建议:你看,若咱们这样,这样……怎么样?会不会更好些呢?
这一届,又有一位叫做王凌曦学生。对他的教育也得到了大胡老师帮助和支持,就像电影里拉姆老师的工作得到了校长的支持。对他的关心和引导,坚持不放弃。有一天早上天气大降温,王凌曦同学没有穿袄,他说:老师我冷……打过通知家长送袄的电话后,有一次找到我说:老师,我还冷,衣服没送到……这怎么办呢?很着急,想了想,终于想到了个机智的办法,趁没课回宿舍取了孩他爸的袄,把他叫到教务处穿上。当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冷了……那一刻,我的心是欢喜的,是放松了的……放寒假时,他的父亲来接他,不断对我说感谢学校和老师。那时对自己说:一定要对得住孩子们,要对得住孩子的家长们。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从认知、情绪、气质、行为上表现出万千的差异,人类的个性就处在这些维度的组合中。
如影片中的伊桑患有阅读障碍,在社交上也是有障碍的,但却在艺术方面拥有惊人的天赋。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零件,教育不应该“一刀切”。正所谓“让吃荤的吃荤,吃素的吃素。”教育应该是“扬长”还是“补短”呢,显然,“扬长”要更有效率一些。
最新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4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却又充满了神秘感。你的态度就像颜料一般,是绚烂多彩还是灰色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遇见一个人,会改变你的人生。遇见一部电影,又或许能改变你的一些想法。在20________年夏天,偶然间从教小学的表姐电脑里看到了这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当时很认真的观看完便被感动了。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来自印度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关于叫做伊夏的八岁小男孩。在学校里,伊夏的行为异于常人。他的世界里充满了神奇的各种幻想,喜欢观察金鱼、小狗、风筝甚至是别人随意踩出的水纹和倒影。这些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东西在伊夏的世界里却组织成一个很色彩缤纷的世界。伊夏在学校的成绩一塌糊涂,同学嘲笑他,老师们都不能理解他,最后爸爸不得已将他送进离家里很远的一所特殊学校。在这所学校,伊夏遇见了他——尼克老师。他成为了伊夏人生中的伯乐、知己。
尼克老师发现了伊夏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同时又发现他在画画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于是便耐心的陪伴伊夏克服阅读障碍,鼓励伊夏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乐。
电影中,伊夏很幸运在他的童年里遇见了尼克。在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每个人的童年里不一定都会遇见像尼克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碌碌无为。孩子在3-5岁的阶段是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第一次自我接触和认识,他们会对这个世界抱着极大的好奇心,世界里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充满的新鲜感。有时候一些我们成人认为非常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大放光彩,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对于他的天马行空我们不应该去呵斥而是学会尊重,或许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孩子给你带来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