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优秀观后感(2)
你看,在绿树的掩映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你看,在绵延的山脉中,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你看,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涌入了多少百姓家,窗口飘出的是鱼米的醇香……
还记得吗?_多年前,有多少人在这片土地上倒下!血,鲜红的血,浸染了每个中国人的心。还记得吗?仍然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血,鲜红的血,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涌动,沸腾……
从梅汝璈先生严词对座次席位的争夺开始,到法官一字一顿地说出有罪二字,经历了漫长的两年。两年啊!风雨中的唇枪舌战,曾经彷徨过,也曾经拼搏过,然而他们——有骨气的中国人,用正义压倒了一切,在血水中撑起一片蓝天。
永远记得那个以投票决定是否将战犯处以死刑的场景,沉重肃穆的大厅中,除了有十一位法官外,还有多少双眼睛啊!纵使知道结果,但心潮仍是随着法官的唱票而跳动,而起伏,而澎湃——反对死刑,反对死刑,赞同死刑……我在心中也默念着,仿佛那不是在给战犯,而是在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下达命令。我发现一堂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微微的喘息声。法官在当投票数为五比五时停顿了一下,因为他知道最后的一票将会决定一切。慢慢地垂下眼帘,时光凝固了:yes!它,并不只是洗刷了中国人的耻辱,也并不只是告慰了那些无辜的生命;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睿智;它,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它,让中国昂首敲起正义的锣鼓,并定音于世界的东方!
沉重的岁月划破过祖国的土地,曾在祖国母亲的脸上留下过失意的伤疤,如今,这一切都已逝去,我们要铭记,但并不是要铭记仇恨,而是要把_多年前的耻辱当作一面反光镜,为振兴中华,献出我们的青春热血!
昨天,你从血光中升起,含着胜利的微笑,带着鲜血的印记;
今天,你从汗水中升起,蓬发新的生机,编织爱的彩云;
明天,你从希望中升起,享受风雨的洗礼,闪烁腾飞的身影!
东京审判优秀观后感5
因为事先宣传,影片《东京审判》被誉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和“每一个中国人必看的电影”。所以,怀着尊重历史,重温历史的厚重愿望来看《东京审判》,尽管早有充分准备,并未指望影片能够达到《辛德勒名单》那样的水准,但还是期待其具有相当的震撼力。然而,看完影片,却让我大失所望!
影片采用了纪实体、叙事体并行共存的表现手法,将东京审判的史实与背景一分为二。法庭内为纪实体,主要再现当年审判的场景;法庭外为叙事体,描述了发生在东京一家小酒馆周围的一连串事件。问题就出在这个法庭外的编造故事上面,其情节构成为:一对恋人,两个记者。男记者是中国人,女记者是日本人,他俩久别重逢,于采访东京审判之余,几乎天天在小酒馆见面。而这个小酒馆,被编导用来代表那个特殊时期的日本社会。于是,我们不断看到“受尽苦难的日本人民”如何在东京审判期间“更加遭受煎熬”。这个戏剧性的“苦难”加“煎熬”,在不断制造日本百姓的死亡事件,穿插于纪实体的庭内审判镜头之间。影片在两组镜头叠加交替中完成,直至最后,庭内审判宣告结束之时,那个美丽的女记者也中弹而亡,一对恋人阴阳相绝……编导如此安排,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向观众暗示什么呢?
我们可以善良地理解:影片如此处理,是为了证实日本人民也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你影片的名字叫什么?《东京审判》,而非《东京受难》;你影片的内容是什么?东京审判,而非东京百姓。东京审判的史实不是影片的历史背景,而是正面表现的主体;拍摄这部影片的主旨应当是再现当年东京审判的历史,而非编造审判之外的故事。法庭内,是日本战犯们拒不认罪,那个辩护律师百般挑衅式的狡辩。他们不承认在中国的残酷掠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那么,影片围绕法庭审判最应当表现的是什么?难道不应当用镜头更为详实地去证明中国百姓在那场侵略战争中受到的灾难吗?难道不应当出现几个具体的人物,来实质性地揭露罪犯们的真正罪行吗?
事实上,_年前的东京大审判,历时两年七个月,为了证实日军的暴行,参与审判的中国检察官员与国际人士,曾经回国取证。比如南京大屠杀,就有中国检察助理裘劭恒与两名美国人赴南京实地取证,收集到大量证据,找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尚德义、伍长德和目击者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约翰·梅奇牧师等证人。类似这样的事实为什么不在影片中出现?为什么不能用一些逼真的中国人被残杀的镜头,来证实法庭内的审判,来给予观众心灵的震撼,而偏偏将珍贵的镜头一次又一次地对着那个小酒馆,那几个日本人。影片的实际效果是,法庭外的死亡戏剧歪曲了法庭内的历史审判。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影片编导的基本立场有问题!
东京审判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