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有感观后感(2)
对于《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而言,实力班底中的所有人都做出了专业出色的奉献,主创之间的神奇“化学反应”,更是让彼此成就了最精彩的表演。正如徐峥所说:“我很幸运,一起工作的是一帮真正的演员。”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徐峥不仅是领衔主演,更是监制之一,和宁浩五度合作,一同为电影保驾护航,备受业内关注。作为电影的监制和主演,在这部影片中,他认为自己作为监制,主要作用是可以提供表演方面的经验和建议,并身体力行与导演文牧野在片场沟通磨合,践行着“细节见真章”的宗旨。
#684357我不是药神有感观后感4
昨天跟朋友去看了《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商业片,能有如此高的评分,能够引起如此高的共鸣,得到广泛的关注、讨论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真的挺难得。虽然还是有很多不足,但它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以下,是我从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看到的一点信息,可能不准确,很浅薄,但我认为也是另外一种视角。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是部泪点很多的电影,从进了影厅到放映结束,整个过程,大家都异常安静。这是我遇见过的最安静的影厅。我与朋友泪点都极低,很多时候我们都听见彼此吸鼻子的声音,出了电影院,眼睛都是肿的。
出了电影院之后,我脑袋里只想到了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程勇没有钱的时候,不能给爸爸动手术,不能很好的养育儿子,交不起房租,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更别谈去帮助更多的人,那时候的他说:“命就是钱”,他最迫切的就是钱,而他考虑的也只是他自己。没有钱病人们呢,吃不起正版药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有了钱的程勇有钱给父亲治病,有了自己正经的事业,也才有能力为病人们垫付药费,可吕先生死了,黄毛死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他们的生命。程勇在自责中,把儿子送出了国,好像是做好了准备,继续帮助更多的人,他说“就当是还他们的。”他已无暇去考虑自己。
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在程勇被抓的时候,他用车挡住了警察,看着病人们把拿着药消失在转角,他眼里好像松了一口气,至少这些药不会被没收还可以救一些人,可当他被按倒在地的时候,本来已经逃走了的病友被守到另外一边的警察追了出来,被按倒,药也随之撒了一地,程勇的眼里满是愤怒,原本不反抗的他开始拼命针扎,很想冲过去揍开那些按倒病友的警察。他们只是想活着,有什么错?
目前我们很多人,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程勇改变前的状态,不是完全一样,但总能在他身上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点,至少有一样是共有的,那就是“穷病”。
“穷病”真的是一种病,可不是一般的病,是心灵上的疾病。但大多数人以为,只要变得富有了,这病自然就好了。于是,当下绝大多数人都将“变得有钱”作为终极目标,或者说是唯一的人生追求。可如电影里传达出的信息一样,有了钱又怎么样?虽然没有钱确实不行,可钱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不妨在埋头挣钱的时候,找寻那么一点点空挡,好好看看你自己,除了钱,你还拥有什么?你拥有健康的体魄,你拥有爱,拥有情,有家人,有朋友,虽然也有烦恼,但,绝大部分时间,你都活得好好的不是吗?
真正的“穷”不是没有钱,而是精神上的不富裕。
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总把眼光放到自己所缺失的东西之上,不然,等你以为自己实现了“理想”再看看自己时才后悔莫及:以前的自己才是拥有更多幸福的人啊!可你已经在向前狂奔的路上,丢掉了你的精神食粮。
#684358我不是药神有感观后感5
《我不是药神》无疑是部诚意之作,优点很多:演员们演技过硬,主角的内心变化细腻自然,配角的形象立体,笑点和泪点自然不生硬等。但一个很明显的不足让我在电影结束几天后还是觉得非常可惜——对药企形象的处理。电影中其它人物的处理可以说都是有棱有角的,却唯独药企老板的形象是扁平化的。
他出场就承载了贫病交加的患者的愤怒斥责,带着墨镜冷冰冰的一句“我们的定价是完全合理的”无法换来任何观众的理解;而后几次出场,都始终像雕塑般的生硬、冷酷,影片中甚至特意安排警察局长怼了他几句来昭示他财大气粗却不得人心。我不知道是导演真的没有继续深入了解,还是受困于“穷则有理,为富不仁”的老观念所以不愿意正视药企在这件事中的身份。影片中,男主显然有过家暴行为,黄毛抢劫,郝蕾演的是个舞娘,但电影并没有批判他们,而是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不堪,也看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一个角色而不急于批判,是成就一部好电影很重要的因素。但电影在刻画药企老板的时候,显然突然丧失了这种能力。莫不是导演觉得穷才有资格不堪,一旦富有,人就应该十全十美吗?
影片上映后解释缘何原研药价格高昂的文章很多。简单说,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大量的前期探索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临床试验,其付出的时间和经费都是惊人的。如果允许仿制药的存在,或者任意打压原研药的价格,导致药企无利可收,那么就不会有药企愿意数年时间、几亿资金从事新药物的研发,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影片中药企老板强调的“是我们公司研发的药物,而不是印度的仿制救了广大患者”是不争的事实。在承认原研药的贡献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定价,既保证药企的利益,又惠及尽可能多的患者,是一个政策上的难题。
影片的最后向人们传达了格列宁加入医保的喜讯。这当然是一个方法,约等于众筹为慢粒患者买药吃,但这也不是十全的办法。首先医保已然捉襟见肘,有限的医保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救治,也算个政策上的难题。其次在实际操作上,药占比、医保定额等政策的存在,让医生很难开出昂贵的药物,想靠医保续命,怕是也很难落到实处。
说得再武断一点,穷和老弱病残一样,都是弱者特征。穷且病弱,放在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是毫无疑问会被淘汰的,人们会理解这有利于整个种族的延续。但人类繁衍至今,或许因为强大而能够允许一定数量的弱者存在,我们区别于动物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弱者也有权力享受生命”的认可。但大量的难民能够拖垮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即使是人,对弱者的救助也显然是有限的。如何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是每个国家每个群体都无法避开的问题。所以穷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件事,说到底不是弱势老百姓和无良药企、医院之间的矛盾,而是人类社会救助弱者的伦理问题和政策难题。这样的讨论,显然比影片立药企为靶子的虚晃一招更有意义。
我不是药神观看感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