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天的电影观后感
《飞天》是由王珈、沈东执导,刘之冰、于波、牛莉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张天聪为了航天梦想,坚持二十余年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飞天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飞天的电影观后感1
以为自己技术精湛,会轻而易举的通过考试,但张天聪他出乎意料的落选了。此时,面对国际外太空资源抢夺形势的加剧,我国决定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为此,怀揣着“飞天”梦想的张天聪又经历着种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训练。
这是电影《飞天》中的一幕。我想,苦涩的泪水会在他沧桑的脸颊中流过;豆大的汗珠会在烈烈的阳光下划过;承受不住的痛苦会在他的喉咙中爆发。但意志坚强的他必定会让精湛的技术秒杀流逝的岁月。他的执着和顽强也感动了他的女儿。他的女儿居然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决心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宇航员,坚毅的迈向航天学院……
但由于一次感冒,他再次与“飞天”擦肩而过。然而他并没有沦陷在失败的泥潭中,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组成了新团队,努力角逐飞天的机会。他相信自己,其他宇航员相信他,我也相信他。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信念,因为他的顽强,因为他的精神令我敬佩。他最终取得了执行“问天2号”增援任务。没有实现飞天的愿望,我还为他感到惋惜,因为他的付出绝不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但,对张天聪而言,这或许已经令他欣慰。
飞行过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1号飞船突发紧急意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我盼望与绝望的交际中,张天聪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平静的心态很快修复了飞船。灿烂的阳光在他的脸上绽放了朵朵艳花……哈!我高兴的拍起手来:张天聪的辛苦努力没有白费!但我又马上沉思起来:这种美丽是因为他们的友谊?是因为张天聪的技术高超?还是因为飞机的确美丽动人?
都说“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在世间一直流传至今的俗语正验证了这个事件。也说明了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我们的汗水必定会在太阳的折射下现出五彩缤纷夺目的光芒;我们的努力,必定会使我们插上成功的翅膀;我们的汗水,必定会浇灌着这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有时我常常遐想能一步登天该多好啊!但看完这部电影,这种念头就已经化作泡沫不翼而飞了,因为我知道了成功所需要的奋斗跟努力,这是许多人意象不到的辛苦;因为我知道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艰辛。莫言,这个响亮的名字,是今年诺贝尔奖的明珠,这颗璀璨明珠是用滴滴汗水串起来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那灿烂的笑容更饱含着泪水和汗水。“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成功者的背后更多的是拼搏和持之以恒。
积极的在生活中摘取一片锲而不舍的叶子会让我们的信念一点一滴垒成一堵坚不可摧的墙,让我们风雨无阻的前进。
今后,“累”这个字绝不是我“懒”的推辞,我要挺起腰杆,大步向前。在拼搏与汗水中健康茁壮成长!
关于飞天的电影观后感2
《飞天》是国内首部展示我国航天员的影片,同时也是我国太空科幻片的开山之作。作为建党_周年的献礼片,《飞天》还有着巨大的魅力与感人之处。
片中有一句话“如果以前我们不研制导弹、原子弹,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国地位;而现在,我们如果不发展太空技术,那么若干年后,我们就会落后”,是的,如果没有老一辈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而现在,向太空发展也是一项具有远大战略的部署,所有致力于这一光荣使命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仰望。
当杨利伟升空、翟志刚出仓在太空行走后,所有的中华儿女为他们骄傲与欢呼。在看完本片后,我们还会知道了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大批默默奉献着,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些“备用”航天员,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航天员的不同于常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要为此做出巨大牺牲的:他们把亲情、友情、爱情都无私的留给了自己的飞天信仰。在他们的心目中,祖国知道我,人民知道我就已经足够了。
我被宇航员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与韧劲所感动着,也为默默支持他们事业的家人与朋友而感动。这里有着20年来一如既往支持丈夫的妻子,有着满心期盼支持儿子的老母,有着懂事争气支持父亲的女儿……影片中都以细腻的手法向我们展示着:当年迈的母亲在自家的门口翘首遥望着远方的时候,就是那样的一刹那,当观者望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矮小的身姿时,满眼的期望,满眼的祈祷,没有理由不为之潸然泪下;女儿也是,正是因为理解,在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虽然父亲没有出现,但她依然会在心里为自己的父亲加油。类似这样感人的画面还有很多,影片都以比较适当的镜头感动着我。他们是飞天的功臣,正是因为他们的宽容与理解,才能让宇航员们放心的扑在自己的事业上,他们同样也是伟大的。
宇航员们的训练是为常人所不知的,而这已经不能用“苦”字来形容了。我很感动我生在这样一个永远求上进的国度,更我庆幸的是我正和他们同代,他们的航天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我承认我很渺小,也经历着很多的失败,但是应该向他们学习,永不言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心中有大理想,有大格局。
关于飞天的电影观后感3
看了豆瓣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普遍较低。但在我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有他的可看之处的。
首先,他的立意是很好的。他是想用电影的方式来再现航天员的生活,让我们普通百姓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类人。影片中的张天聪可能就是航天员的典型代表。航天员的生活艰辛,孤独,而且像杨利伟那样成功的人毕竟也是少数,而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就是这类普通人。当然,最后的结局过于戏剧化,怕是加了导演的很多感情因素吧!
那么,这样一部很好的电影,为什么会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它是主旋律电影吧。因为看过太多主旋律电影了,所以观众总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这部片子。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一般。因为这类电影大多有通病,就是模式化,时刻意识形态提醒,总是时不时的强调我是主旋律电影,而忽略了观众的需要。
电影中的人物对白太脱离生活。例如,“妈,我不去北大了,我要当飞行员”你就算是宇航员的女儿,你就那么容易考北大吗?两人一说话,就永远语重心长,永远大道理一大堆,谁平时生活这么讲话的?在俄罗斯集训时,丑化美国人,俄罗斯又对中国人多么多么钦佩,这里面太多编剧的主观因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