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电影观后感(2)
推荐文章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关注电影是如何表现"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的。在这部电影中,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毛主席就在前方即兴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而这种革命的感情的传达,既不是借助汹涌澎湃的交响乐来烘托主题,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题材的影视作品那样通过反复出现的宝塔山和延河水这样的"革命符号"来强加给观众,相反,电影《张思德》是朴素而写实的,影片通过道具、布景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革命岁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气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电影在两场戏中也运用了色彩,一场戏是说周总理给毛主席一把红枣,另一场是"哑巴"为牺牲的张思德献上一把红枣,那把红枣的红色十分突出,在这里颜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必须要把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感染力。
当然,这部电影带给一个从教18年的教师的,绝不止这些。党的十六大报告表述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育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教育要为这一伟大理想服务,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第二,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要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区,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第三,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总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总是代表着最优秀的传统,最可贵的品质,随着教育事业蓬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不变的是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教师永远是一支蜡烛,蜡烛的火焰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5
“好消息,今天上午的电影是《张思德》。”李嘉迪大呼小叫地对我说。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迅速地吃了早饭,跟老兄一起去看电影了。
张思德是部极富教育性的片子,它主要讲述的是张思德在部队的故事。张思德乐于助人,大公无私,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后来,他被调到挖煤队当队长,他工作勤奋,关心队员,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但他在一次挖煤时突然遇到煤洞垮塌,他帮助别人躲避了危险,自己却牺牲了。
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张思德他默默无闻地工作,又帮队友同志补衣补裤,却不求回报。到了挖煤队还是一如既往地工作、奉献,在生死关头还只想着别人,先人后己,不惜牺牲自己,他这种忘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想想我自己,有时因为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或者是要求自己比较严格,就埋怨他们,的确是太不应该了。
看了影片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自己不能多一些奉献而少一点索求呢?我要好好学习张思德那种乐于助人的品质,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大家解除困难,多为他人利益着想。在学习上发扬不怕苦的精神,刻苦努力,长大为社会尽自己一份责任。
我想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从中学到自己应该学的东西,使自己在学习中长大。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