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电影观后感

关键词: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观后感,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电影
泽璇0 分享 时间: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十七岁的单车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观后感1

今天,我一路震惊地看完了《十七岁的单车》。令我震惊的,不只是主人公们拿回自己东西的方式,更是他们对东西的爱惜程度。

本片讲述的是: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挣钱的小贵,到快递公司工作,骑这个公司所发的自行车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在他努力工作快要得到那辆自行车时,却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后来她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骑着他的自行车,他是小坚。他虽然生活在城市,家境却非常贫寒,在父亲三番屡次没有实现给他买自行车的承诺后,他偷了妹妹要上学的钱(本该给他买自行车)去买了一辆二手车,而这辆车正是小贵被偷的那辆。小贵不顾一切地向小坚要自己赖以生存的'爱车,最后两人合计着共用这辆车。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不止一次地脱口而出:‘直接去公安局不就得了。’在他们抢车时,我一直都觉得小贵太傻。既然找到了自己的车又要不回来干嘛不去公安局呢?尤其是在他第一眼认出车时,干嘛跟个小偷似的推着车就跑呢?原来,他是太朴实,刚到城市根本不了解城市的各种便利、公正之处。这,就体现了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差别,农村人因为接受不到新的东西而吃了很多没必要的苦。而另一位主人公小坚,家境贫寒,从小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辆自行车,却等了那么久,还没等来。他甚至超过了爸爸赐给他的条件,可依然没得到。当我看到小贵找不到自行车那一幕时,我非常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那种无助、茫然,我也曾体会过,但我就体会了几秒,因为我是眼神问题。因为我靠的是运气,他靠的却是坚持,不分昼夜的坚持。小坚,在丢失了自行车时也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我什么时候的爱车程度能像他们一样呢?我应该也只会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吧!但这部电影也反映了一个现象:青少年会被同伴带坏。人之初,性本善。小贵本不会吸烟,也不会打人,他那么朴实,可正是因为他的朴实,他才更容易被带坏,使他在要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吸烟,还学会了打人。

看完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影片一开始反复出现的形容词‘轴’的意思:坚持,老实。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观后感2

多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这种说法,流行开始渐渐疏远我。这个说法流行了多年,源自于一部电视剧和一首流行歌的流传,那是《十六岁的花季》和《十七岁的雨季》。那些充满年轻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方寸大小的电视荧屏上吸引住成千上万的大人与孩子的目光。年轻俊美的“小”帅哥林志颖在华美舞群的陪衬下,在人工的大雨滂沱中随着青春的节奏舞动着。时光流逝,那些青春的脸庞已不再年轻,“十六岁花季,十七岁雨季”的这种说法也已被尘封在人们流光年华的记忆中。

单车,其实就是自行车。我国是自行车大国,所以自行车对于国人而言并非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有些时候,对某些人来说,自行车可就承载着太多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有时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对于像郭连贵这样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子来说,他现有的生活稳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都附在他那辆银色的自行车。

将十七岁和单车这两样东西联系起来,预示着影片并非是像《蓝色大门》那种清纯美好的青春片。单车是我国南方广东一带的口音叫法,影片的故事却是发生在首都北京。片名这种显眼的不和谐,让影片从一开始就带给你不好的感示。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郭连贵与小健两个同处于十七岁芳华的男孩子,因为一辆银色的自行车而被扭在一起,展现了郭连贵失车、找车从而遇上小健的一系列事件。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给观看影片的人们淡淡地留下了一个问号。

我们就像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郭连贵和小健一样,都曾经有过那亮丽的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段生活。在此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回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慢打开似乎已经泛黄的记忆相册。

翻阅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以往的自己身上找到更多与小健相似点,而与郭连贵对照却发现,郭连贵对于年少的我们而言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无法靠近。回到现在长大的我们,却对郭连贵又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理解他。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长大的缘故吧。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健,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虚荣附属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虚荣的怀抱。而对于郭连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快地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行,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全部寄托于那辆自行车上,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当自行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找,他不是在找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失去车的那种歇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或许可能使我说重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对自己正在追求的或者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没有一个清晰而确切的概念。在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去追逐本应不该在半空中漂浮的红丝巾一样。只是拼命地奔跑,至于自己为什么奔跑,在追逐什么东西,或许连自己都不是很了解。

虽然影片开头那一段对话,让我开始嗅出影片的一丝黑色幽默。然而对着郭连贵,我那僵硬的嘴角实在无法牵动一丝。这个饰演郭连贵的演员实在是影片的亮点。如果不看背景资料,我还以为是从农村里找的本色演员。他精准把握着郭连贵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他每一次出现都让我相信他就是郭连贵。

影片中的女角倒是符号化,代表着两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看完影片,我居然连她们的名字都不记得。要不是演员现在的“名声在外”,我几乎要忘却在影片中还有这两个女配角,戏份少得可怜。看完影片,让人记住演员的名字,而非饰演角色的名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做演员的缺失,话扯远了,不说了。

相比较而言,周迅饰演的角色倒是有一点符号化的真义。她第一次出现在郭连贵眼里,那可是在符号化不过了。她代表着郭连贵所奢望的生活,郭连贵只是在欣赏她的美好生活。当她近距离出现的时候,她那一身大红的衣服,她那如血一般刺眼的口红,这一切都让我感觉不自在,隐隐觉得她的不真实。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安排她这种形象,以此来暗示郭连贵瞻望的那种生活泡沫也有破灭的时候。因此,郭连贵更为珍惜他现有的生活支点——那辆银色的自行车。而高圆圆饰演的小健女同学,平白无味,在小健丢车之后那一次转向实在是毫无征兆,出乎我对影片剧情的计划展望。

说到影片剧情的曲折,感觉影片的编导们有点为曲折而曲折,这让我有些不适。不过幸好,影片在这一点没有太为过火,尺度把握得很好。影片的配乐做得很用心,并没有以往国产影片的那种“拿来主义”的通病。少而精,而且出现得总是恰到好处,这也算是影片的另一亮点。

前面说到影片隐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我不知道影片的编导们是不是避重就轻,故意为之。影片中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剖析笔调不是十分尖刻、一针见血。自从郭连贵像一头瞎了眼睛的芒蜂一般,给逼入北京那些绕弯打结的胡同之后,就像暗喻着他被现实的生活给无情地一步一步逼近,直到将他逼入那个胡同的死角。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原来打算做手术,到了手术台前却只是将患者的皮肤划开,半睁着眼睛看了一眼,然后吩咐护士缝合,这个手术就这么简单完结了。

12870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