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

关键词: 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王的盛宴观后感,王的盛宴
泽璇0 分享 时间:

《王的盛宴》再现了刘邦与项羽、韩信三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但影片不是对《史记》中鸿门宴等段落的简单翻拍,而是依据近年来最新的考古资料,对这一段史实的重新演绎。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1

去年年底独自去看了《王的盛宴》,整个场子似乎就只有三个人。这部剧从开始筹备到上映,足够花掉了整整几年,陆川真正花了很多心思。当时就为这位前不久才被我评论有人文情怀的陆川导演略略惋惜,既叹息身不逢时,也叹息他身不逢地。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我有诸多的感慨,但是也是最近了解了很多学术资料才敢真正为这部电影写影评。

略微懂得一点电影的人都看得出来陆川明显借鉴黑泽明的镜头运用,无论是对项羽韩信45度上角的拍摄,这个角度对人面部的展示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掩盖,在这部剧中,项羽台词很少,霸王别姬那段居然是一句话也没有,而项羽在该剧中的确是被导演有意抽象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刘邦口中的“贵族”;他鸿门宴放走刘邦,那是因为他是“贵族”,放了刘邦的家属,也是因为他是“贵族”。而韩信在该剧中似乎更是没有真正形象的刻画,韩信从剧中虚构的鸿门宴救刘邦,到被射死于未央宫,这个人似乎是从来没有经历丝毫的情感,性格的变迁,他始终迷失自己该要的是什么,剧中特意交代蒯通(韩信重要谋臣)死的时候说:“淮阴侯当初早该听我的拥兵自立了。”他自己被刘邦质问的时候也说:“要反我早反了。”这个人死也是因为他不顺应周遭环境的变迁,始终保持着过于自我的态度。

不顺应者是必死的。这也是影片表现的主题之一(我理解的)。我刚刚说过对韩信和项羽大量使用45度上角的拍摄角度来展现他们的面部,而这个对于刘邦吕后张良萧何却运用得极其少,而对于他们的展现往往是正常的表现全脸的镜头,害怕,孤独,展现得是正常人的情绪,而不是项羽那样的符号,他们的共同点是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他们一个变化的完整过程,刘邦由沛县刘季带着一帮农民厚颜无耻找项羽借兵,到后来咸阳城差点忘乎所以,再到鸿门宴仓促逃走,最后成为一个垂垂老矣的皇帝每天说着梦话。

这一切,刘邦在变化的人生轨迹中一步步从刘季变成刘邦再变成汉高祖,从沛县走到咸阳,再走到天下;他从被秦王子婴带进了秦王宫,他就已经知道了他要什么,他要的是天下,一个统一的天下,而不是被项羽分封成十九份的那个。中刘邦说韩信也是因为进了咸阳野心打开,才会来追随他,借此夺天下,其实这是导演为观众设下的一个陷阱,韩信恰恰是一个没有野心,而且极端坚持自己的人,和韩信有鲜明对比的是汉初三杰的另外二人——萧何和张良,这两个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和最初陪同刘邦入咸阳的他们都变了,张良称病,萧何自毁名节杀韩信,他们通过吕后最真切地知道自己的主公不是当年的刘季,所以自己也不能是当年的萧何和张良。他们最后作出昧心的事情揭发自己的老友,杀害自己的伙伴在刘邦这个核心人物变化的荫庇下,就排除了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了。

韩信死是因为他没有变,甚至项伯死也是因为他心中还是不变地记住刘邦鸿门宴前许下的儿女亲家,而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项羽的死是在秦王子婴的话中暗示的,项羽夺天下后立即分封天下,将好好的天下拆成七零八落,而之前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更有李斯车同轨,习同文,钱币统一用秦半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这是当今的历史观),而项羽,他背弃历史发展,又如以前一样分封天下,这是千百年来总结的他必然失败的缘由,不顺应历史发展必然。影片中,刘邦说子婴是希望借他的手,来报仇,其实是希望借刘邦的手,把历史推向本来所拥有的轨迹——大一统。这样说来,子婴预言了项羽失败的必然,他让历史倒退。而不是简简单单总结的项羽自大狂妄的性格。项羽也是一个不相信变化的人,不顺应时代必然的如同符号一样的人,所以,他和韩信一样化成了年轻的白骨。

影片《王的盛宴》还有一个巨大的隐喻,那是萧何训斥史官的话,我看了之后,一直在想这句话为何安排从萧何口中说出(鸿门宴萧何并不在场),从张良口中说出会不会更合理一些?这是陆川为这个巨大到有点狂妄的猜想留下的一个退路,萧何不在场,所以他所了解的信息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道听途说,但是在场的张良樊哙即使是知道当时的情况如同萧何了解的那样,那么他更不会有勇气在史书上留下真相,这是一个两边都有退路的局,陆川这里很聪明,可惜很少人懂他的聪明。

陆川看史料,开始怀疑史书的真实性,于是他把他的怀疑搬到荧屏上,对这样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并且自圆其说,将前因后果做了一个漫长的交代。那些说该片不符合历史记载的人倒是没有缘由了,因为该片就是在怀疑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这是一个现代人对于历史的反省,更是一种现代的历史观(不过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历史观中),同档期的《1942》既收获了可观的.票房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评论起该片了,却是停留在一个传统的历史观中(恕我不便直言),来让大家接受,也容易多了。

从艺术上讲,并不金碧辉煌的布景的那种阴暗和似乎比其他古装剧更甚的礼仪都体现着封建王朝的让人触目惊心的森严,而项羽和刘邦击盾的舞蹈更显出一种厚重而森严的历史环境,和本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的怀疑相得益彰。

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2

电影《王的盛宴》首先得提醒观众,导演不止是陆慢慢,而且是个大标题党,至少想认为这是另一场“鸿门宴”,或者认为陆川走《无极》《黄金甲》这种自毁前途路线的观众要失望了。按照影片的尺度和戏剧维度,这片的英文名更为准确: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本片要是往前再早生一两年,无疑是又一个挑战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牺牲品。看完全片,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心中不禁催生一股横穿几千年的历史凝重感、以及一股直垂心底的情感爆发力,《王的盛宴》远远不是寒碜的“古装大片”四个字所能包含。说下《王的盛宴》观后感。

关于本片的内涵我在“《王的盛宴》:历史应该由谁来写?”已经交代,从形式上来说,这部古装片拥有古典庄重的结构,层次严谨清晰。本片男人戏为主,仅有秦岚、何杜鹃万绿从中一点红,而何明显是打酱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男性最高统治者数不胜数,而女性主宰却寥寥无几。严格的说只有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三人而已,难免有人好奇,年轻的秦岚饰演的吕后如何呢?我眼中,秦岚的吕雉隐忍、有魄力、有谋略、有风度、性残忍,符合历史传言,与该片有杰出表现的刘烨不遑多让。

当然,影片不是历史资料,抛开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不说,秦岚诠释的吕后性格丰富,人物立体。因为是原配,刘邦如何风流,也会被“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传统观念影响,乖乖与吕雉一起共过患难,吕雉的隐忍是她和刘邦一起一步一步走上权力顶峰的保障。比如我们看到了开篇吕后牢狱之灾,却为刘邦养二奶的儿子,比如刘邦多次风流,甚至晚年娇宠戚夫人,吕雉不闻不问;吕雉多年沦为人质,其间经历的艰难曲折、阴谋诡计,自然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正是这才磨炼了了吕后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刚毅的品质。

《王的盛宴》剧情虽以晚年刘邦自述形式表现,但是最立体的人物形象除了刘邦外,便是秦岚的吕后。压萧何,说明她有魄力;忍戚氏,说明她能忍耐;说(shui)张良,说明她善计谋;杀韩信,说明她够凶残;刺项伯,说明她够冷血……做常人所不能做,谋常人所不能谋,忍常人所不能忍,再加上心狠手辣,在影片后半段,吕后具备了一个成功的君主所必备的素质和开创一个时代的能力,加之吕后的特殊身份,她能够专权也就不令人感到过分惊讶了。

刘邦大肆屠戮功臣,给刘氏江山带来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同时也是刘氏失去了一大批可以倚之安邦定国的栋梁。然而吕后的杀功臣的政策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岚塑造的吕后,让人心神一凛,产生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说不清到底是敬佩还是厌恶。她不止是阴柔的象征,更代表了时代的交替与阴谋的攒动,在刘邦闭眼离世的时候,正是吕后专权时代的来临。而这部戏里的秦岚,表演四平八稳,稳重地充当了这部人物众多的电影段落纽带,正是秦岚对这种稳重的拿捏准确,才使得和她配戏的刘烨,再出位地演出也不会显得突兀。与其说秦岚是女主角,不如说吕后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而恰巧,今天的我们就站在这面镜子旁边。

《王的盛宴》并不追求场面上的宏大,而着力于气氛的营造。在鸿门宴这场戏中,杀机四伏的气氛营造十分出色。狭促的空间,摄影机始终以近景、特写的景别专注于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放大了表演者的情绪,从而使观众能够清晰的在群像中掌握每个角色的特质。从这时开始,关于政治斗争中的高贵、草芥,关于历史的事实的探索均得到了有力的确认。而随之发生的是对历史人物认同视角的转变,归结起来,即从以往对于项羽之寡断,对以樊哙为代表的救主义举所形成的历史人物价值判断的反转,而正是这种既定的价值判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属于胜利者的正面历史书写。虽然在此场景中,项羽几乎成为了一个旁观者,但这恰恰成为陆川所定义的高贵者的姿态,而作为主角的刘邦则成了惊恐的小丑。就像是戏剧一样,人物的性格气质直接表现成了脸孔上的表演,它所制造的“第四堵墙”使观众能够更清醒的思考人物和历史,不过在同时也让人物表现略显直白。

与磨洗诸如鸿门宴、韩信之死为代表的模糊、含混的块状历史齐头并进的是陆川对人物语言的打磨。相较于繁复的仪礼,《王》中的人物语言如此粗糙,甚至常常会引人发笑。对此,创作者的解释是让人去讲人话。历史书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当话语还原“人”的时候,人物和语言之间的沟壑总会令人哑然失笑。从观众反应来看,语言上的刻意为之恰恰暴露了创作者过分强烈的对历史的发言欲。粗糙的话语与王宫中的繁文缛节形成了极大的对比,也不禁使人思考这些草民如何能够享受并遵从这一道道的礼仪?在表现顿首等礼仪的时候,切入的特写镜头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咚然落地之声,镜头已然回答了制度对个体必然的蚕食。不过,同样是制度,秦王宫的传书系统确切来说是户籍制度,则让我们则看到了草莽们被征服的神态。

12882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