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人区观后感5篇
《无人区》开创了西部公路喜剧片的先河,其中的音乐与画面都充满了浓厚的异域色彩,安又琪作为电影插曲的演唱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无人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1
无人区中的“人”,按剧中人物潘肖的说法,是指不会用火,也就是指不会用火的野蛮人。导演应该是把学会用火作为文明的开端。本剧中太多巧合,这是宁浩导演一贯的风格,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一点也是可以原谅。本篇影评就我的观影感受结合四年的法学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法律代表秩序,但是法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维持秩序的作用。从影片中,法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有二:其一是个人的遵守,如果个人不能遵守,则必须出现使得法律得到强制实现的`力量,剧中的警察就代表这种力量。在无人区,除了潘肖,无人遵守法律,瘦弱的警察代表国家强力的式微,因此这里游戏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其次,我并非表达法律就是好东西。潘肖借助法律帮有罪的人脱罪,自己也想借此名利双收。他懂得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明的暗的都知道。
最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为名利奔波,所以那个卖隼的人告诉潘肖他们是一样的。
整部电影沉重却不压抑,渲染了太多卑劣的人性,可能作者的世界中这些东西太多。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2
徐峥第一次用火,是烧前面大货车上的茅草;
第二次准备用火,是焚烧黄渤的尸体;
第三次用火,是为了救余男。
这三次用火,从乱用,到会使用,到会用,感觉就是经历了一个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
第一次,徐峥仿佛是初识火种的野蛮人,知道火可以用于焚烧,但不知道焚烧的后果是什么。
把打火机丢向装满枯草的大货车,虽然提醒了司机俩兄弟,但他没考虑过满车干草损失扑灭不了的后果。
在这里,火起到了人类给他最原始的定义的作用:焚烧
第二次,徐峥用火的意图是销毁,进化到了使用火这一阶段。到仍旧不会用火。
他希望使用火销毁自己的过错,希望一切随着黄渤的消失化为尘埃,希望火能带走一切,却从头到尾没想过投案自首,这是人之本性,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人很多时候是遵循本性来生活的,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等等,这些只有通过教化后才能改善。
徐峥在这次用火前后,不正是遵循本性而走么。
第三次,救人,这次是会用火。
上面说过,人要通过教化才能走向文明,而教会徐峥用火的人,是余男,或者说和余男在一起经历的事情,让他有了领悟。最终决定牺牲自己救下余男。
这时候我突然有种想法,火,或许象征着你手上的一切东西吧,或者说,一切工具。
比如字,识字不算厉害,有的人可以用文字来引发战争,有的人可以用文字唤醒诗人。
《无人区》这部电影探讨的东西挺多的,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导演没才华,也不是导演被资本束缚住了手脚,是时局不让拍。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3
《无人区》是一部很容易看得懂的电影,黑色不失凝重、戏虐却不夸张是我的观感。
相较于当下电影的小资小爱,通篇的西部蛮荒、丛林法则给影片注入了十足的血性。对比花拳绣腿般的摆酷电影风潮,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是再真实不过的真实。公路电影特有的流动场景和盘根错节的叙事方法,一扫小格局电影的窒息感。
但这些并不是《无人区》的全部,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来自“匪夷所思”和“黑色幽默”的拿捏。片中的小道具“打火机”可以做为《无人区》精彩绝伦的注脚。
片中“打火机”每每出现时,几乎都是非常戏剧性的桥段,时而黑黑的幽默一下,时而让片中人物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改变。通过几次巧妙的安排,打火机已经成了观众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黄金大龙套,甚至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观众形成了心理暗示,“打火机”又该出场了。然后就是果不其然,打火机成了笑料,转几个镜头,它又成了杀人武器和救命稻草。不得不说,打火机运用的称得上精彩绝伦,一个新的经典道具从《无人区》孕育而生!
《无人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正常的`,不多见的,好的国产电影。相对于大多数故事背景发生在公路上的电影,它其实已然节奏明快,悬念制造的幅度合理,人物性格塑造得充分,动机合理,情感递进升华让人信服,西部片里原本就有的黄金配角,在这里也够多管饱。
更为重要的是,走出了自己的安全区域,放弃了擅长的多线叙事的宁浩,并没有让故事散掉,他最好的节奏感和故事氛围的把握,仍抓在手里,考虑到转型一刻翻阴沟,永远只有一招鲜的中国导演如此多,这点尤其宝贵。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明明知道是煽情了,却还是有点小小的动容了——我觉得,仅凭这点,说明《无人区》是合格的类型电影,点赞。
看完心里会有点压抑,不过压抑了是好事啊,代表着我确实有被电影打中。冲着导演,我来到了电影院。宁浩带来的的确是部好的国产片,好演员,好剧本,当然还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西部景色。虽然我中途也打了几次哈欠,可是还是挡不了我对它的点赞。电影甚至也可以叫做“蛮荒时代”,在那样一片无人区中,文明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东西,当它和野蛮或者是人类表现出的动物本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时,我还是被惊到了。其实想想,竟然还会有些真实的害怕,因为纵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下,身边还是会有这种最不该出现的所谓的为了钱可以不惜一切的事情发生。看了下 影评,其中不少说宁浩复制好莱坞大牌导演复制的过分,其实好的东西是可以从复制开始的,到最后说不定还会超越它,不到最后谁又知道呢?觉得黄渤演的角色给了其他人,还就是演不来,演技大赞。反派一号的眼神也有秒到我哦,对于这种粗犷型的,导演刻画的还好啊。
无人区就像是一只雏鸟,羽翼虽然尚未丰满到可以翱翔,但你可以看到,它会长成鹰隼。《无人区》的镜头还受限于三秒一切换的规则,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人风格,所以,我用“距离大师,一步之遥”来形容。这一步,可长,可短。
《无人区》不是喜剧,但会让你发笑,被它的黑色幽默感染,笑得前仰后合。
《无人区》不是悲剧,它不会用黑暗笼罩大地,你仍能见到文明的火光。
《无人区》不是心灵鸡汤,它不会不痛不痒的慰藉你。
《无人区》不会让你大彻大悟,它像是大师往茶杯里倒水的过程,最终你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4
电影是一门展示矛盾的艺术,法律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规则,所以法律元素被电影编剧们钟爱,他们充分借助矛盾线索设置情节,展示矛盾的多样性营造戏剧效果。由宁浩执导的电影《无人区》中整合了诸多法律元素,通过法治规则与丛林法则的碰撞,充分展示了在法治荒芜的旷野中人性的孱弱,其中的法治隐喻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