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人生电影观后感(2)

关键词: 雇佣人生电影观后感,雇佣人生观后感,雇佣人生
泽璇0 分享 时间:

在这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工具都由真人扮演,他们兢兢业业,毫无怨言,使用他们的人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1、从社会角度分析短片:在这个高度化分工的社会里,人人都是社会的螺丝钉,每个人只需要各守本分,做好自己就可以。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雇佣”不光是只有付钱和劳动这两条坐标,雇佣还该有厚度,比如工作的乐趣,比如创造的乐趣,比如责任。当雇佣被社会分工挤压到只剩二维的时候,人性也就被完全磨灭了,这样死一般的部件。

社会企业管理者应该就是此反思,在管理分工上,更应该根据个人性格优点分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让社会企业更有活力朝气。

2、从人际角度分析短片:短片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对白,每一个人都面无表情,无悲无喜。像藕合的齿轮,机械地转动,冷冰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用两个字就可以描述——雇佣。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极端反例,每个人的心脏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只有雇佣才是常态。一种被确立的`社会制度,在不知不觉中谋杀了个体的个性,剥夺了个体的思维与选择。个体逐渐变得冰冷、麻木、无知无感、遵循体制、被异化为工具。

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着爱和信任,有温度的。人存在被异化为工具的可能,但我也相信人类自身存在一种力量抗拒被异化的结局,这种力量应该是——人类本身。

3、从个人心灵角度分析短片:短片的主人公从起床到公司公司,都是呆板、泠漠的,感受不到一丝的微笑和阳光。我们雇佣着别人,也过着被别人雇佣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但我们可以从这种生活当中寻找更多的精神乐趣,做一个有趣的人。正如短片最后一幕,电灯丢下头上的灯罩,做会自己,热爱生活。

身体的困陷只是表面想象,心灵的不自由才是痛苦的根源。克服生活的程式化,追求心灵的自由,也许是作者最想传达的观点。

雇佣人生电影观后感5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当我看完长不足五分钟的《雇佣人生》时,顾城的诗句似乎成了真实。

这部动画片之所以赢得了诸多大奖,不在于天马行空,而在于它的直观表达与深刻反省。它不是给孩子们看的童话,而是给成人看的黑色幽默。它恰似豫才笔下的一纸小杂文,也胜似现实主义画家的恢弘画卷。我之所以予其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这部短片背后的复杂深奥的政治、哲学问题:我们存在的价值。

影片内容十分简单,是在一个人与工具无法界定的社会中,一个小白领的上班时刻。朝九晚五,街上奔驰着充当计程车的脚夫;巍巍广厦,从大门到衣架,多少个构件竟由活人充当!竟连主人公自己,也无非是一块地毯--职责是趴在门口。

所有的人,他们都是物件,专业、高效、高度特异性的机械,表情呆滞,动作僵硬,身份卑微--无论是“衣架”还是“红绿灯”。他们的卑下感从那双没有思想的眼里、以及那古怪的姿势里反映出来。是故,当我看完这部动画片以后,我对他们竟没有一丝怜悯,他们人数众多却也没有个性之分。或者说,他们是一样的麻木、低下,因为他们都是无灵魂的被剥削阶级,与机器没有什么明确的分界。

这就让我们不禁追问其生命的价值。但这是显而易见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特征之一,它为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肉体与劳动力的雇佣不同于思想的压制,后者直接关系到生存的价值。

可惜这两者天生的藕断丝连。在肉体被契约收买时,灵魂很难不被偷盗。不但“工人阶级”很难挣脱“枷锁”,而且,越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是有成为一架机器的风险,因为他们的思想直接参与工作。设若一个人在物欲泛滥、世态炎凉里泡了半个世纪,那足以使“没有人格”成为一些人的人格。“君子不器”,所以陶潜得逃出去,因为诞生于“物”的“人”,他一不小心会把自己变回“物”去--其实,这也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

“我思故我在”,但笛卡尔没有说明白,他所说的“我”太狭隘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俯仰天地的哲人。批判地讲,雇佣人生对于雇佣关系的讽刺也有问题。

扳手有存在的价值吗?当然有啦。我们中的大部分若说活得有价值,其实就是像影片中那样--是充当“工具”的价值。

不要小看工具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辉煌的原因。至于如今万亿“人”的生活哲学、价值观,不过是钱权色利的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手段--那可是很容易达到的事情。我们就因为这些成为了机械,并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推进着人类文明这黑暗的马车。

渴望,使人类创造--《雇佣人生》中的他衣冠楚楚,行走于人类文明的结晶中;渴望也成使人被自己禁锢--为了生活,他抛弃了人唯一略微区别于物的东西--自由与思想。没有人可以从此不渴望物质的满足,但精神上的满足也许最终与诞生他的物质相矛盾。人存在即有价值,但价值有很多衡量方法。


13234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