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雇佣人生观后感(2)
要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就要甘愿去做这块门垫,否则也许你就不是是几楼的门垫而只是一盏灯一个凳子桌子或者吊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而已。
男主角的出场,并没有多少不妥,到处是“人”组成的屋子,我以为是主人翁的想象,还为这么一个可爱的人喝彩: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这些玩偶人组成的家具,恰巧是我们“等咱有钱了,咱要买是个仆人伺候着”这类话的阿Q精神而已,当然,仅限于玩偶人。让我纳闷的是,玩偶们还会眨眼睛,高科技了。看到TAXI的招牌下,是一群奔跑的小人儿,我才知道恍然大悟,这是人的分工等级吧。大家受雇于这个面无表情、道貌岸然的人。
果短片戛然而止或许还能接受,“人生而不平等”,自然界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来运行,适者生存,分工与等级也是必然存在的。结局是,主人翁趴在地上,开始他的工作,等待要进办公室的人踩在他的背上。办公室门没有任何感情地关上了,谁知道,门内又是什么情景呢?这个踩在他人背上的雇主,在门内又进行着什么样的被雇佣生活呢?作为衣架,作为桌子,作为椅子,总之是一种很没尊严的赤裸裸雇佣吧。
什么是上级,就是踩着别人的尊严,站在高一层之上,等待别人来踩自己的尊严。
影片里所展示的社会,是个道貌岸然的社会。每个雇佣工人都是衣着鲜亮,即使趴在那里,吊在那里,跪在那里,都要先整理好领带。
影片把我打蒙过去。打击的重点就在于,这是个真实的社会反映。抽象来想想,我们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社会是一个爬满猴子的树,在底层,看到的都是猴子屁股,想要看到几个笑脸就要一直向上爬,这样才能少看到几个猴子屁股。但是谁知道,最高点在哪里呢,或者明明就没有最高点,那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实质就是,我们永远都要看着猴子屁股,永远都要被踩。
不得反抗,不得牢骚,与其说不得,还倒不如说是不想不愿,这种“踩与被踩”的关系已经深入骨髓,成了我们的常态,从社会形态到心理反应,成为一种习惯与规则。我们在这种习惯与规则里,过着雇佣人生。不去想,不去问,不去理会,就可以面无表情地生活下去,倒也开心。难过的是,去想为什么,去想怎么办,希望去建立一种新的规则,悲剧就该发生了。
影片里的一个细节,主人翁吃早饭时,端起杯子的一刹那,没有眨眼睛,愣愣地一下下,我希望,这一下下里,他在想,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满的人生,为什么我们都要这样雇佣与被雇佣,能不能改变这种悲剧。
这样,也让我看到了一点亮光。前途还是有希望滴,生活还是有光明滴。
不管你怎么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能做的就是做自己,每个人分工不一样!不要怨天尤人!你得到好的服务,无非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别人!一句话!各司其职!人们现在已经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片中人物表情可以看出来!表情僵硬!麻木!呆滞!没有任何思想!做的一切事就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一点快乐都没有!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如果人们活着就是为了工作!那么人们还活着干什么?片中的主人公,家里的色调都是灰暗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一丝的欢声笑语!只有利益与利益的纠结!确实反映了现在的人心态!而且片中的人物都没有眉毛!眉毛是表达内心丰富世界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们根本没有内心世界!也可以说是死了!
电影雇佣人生观后感5
清晨七点一刻,闹钟大作,秃头的中年男人极不情愿地按掉闹铃,颇显疲惫地起身洗漱。他的房间颇为奇怪,无论是地灯、梳妆台、餐桌、椅子还是衣架,都由人来担任。男人不紧不慢地洗漱、剃须、用餐,然后穿好衣服出门。他没跟家里那些人告别,在他眼中,那些人大概就是没有生命的物品吧。镜头转到室外。大街上的情景跟家中一样诡异:满街跑的不是汽车,而是背着乘客大步迈行的"人力出租车";指挥交通的不是电子信号灯,而是穿着红色、绿色衣服的真人。片刻后,在一栋大厦门口下车,穿过由四个彪形大汉组成的保安门,走进由超级肥仔用体重控制的电梯,终于到了公司门口。存好衣帽后,男人踏着沉重的步伐向一间办公室走去,快到门前时停了下来,扯了扯领带,撇了撇嘴巴,又往前几步,停顿半晌后,终于在门前趴下。很快,有人走过来,在他身上踏了两脚,开门进了办公室。
在这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工具都由真人扮演,他们兢兢业业,毫无怨言,使用他们的人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1、从社会角度分析短片:在这个高度化分工的社会里,人人都是社会的螺丝钉,每个人只需要各守本分,做好自己就可以。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雇佣”不光是只有付钱和劳动这两条坐标,雇佣还该有厚度,比如工作的乐趣,比如创造的乐趣,比如责任。当雇佣被社会分工挤压到只剩二维的时候,人性也就被完全磨灭了,这样死一般的部件。
社会企业管理者应该就是此反思,在管理分工上,更应该根据个人性格优点分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让社会企业更有活力朝气。
2、从人际角度分析短片:短片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对白,每一个人都面无表情,无悲无喜。像藕合的齿轮,机械地转动,冷冰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用两个字就可以描述——雇佣。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极端反例,每个人的心脏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只有雇佣才是常态。一种被确立的社会制度,在不知不觉中谋杀了个体的个性,剥夺了个体的思维与选择。个体逐渐变得冰冷、麻木、无知无感、遵循体制、被异化为工具。
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着爱和信任,有温度的。人存在被异化为工具的可能,但我也相信人类自身存在一种力量抗拒被异化的结局,这种力量应该是——人类本身。
3、从个人心灵角度分析短片:短片的主人公从起床到公司公司,都是呆板、泠漠的,感受不到一丝的微笑和阳光。我们雇佣着别人,也过着被别人雇佣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但我们可以从这种生活当中寻找更多的精神乐趣,做一个有趣的人。正如短片最后一幕,电灯丢下头上的灯罩,做会自己,热爱生活。
身体的困陷只是表面想象,心灵的不自由才是痛苦的根源。克服生活的程式化,追求心灵的自由,也许是作者最想传达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