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8篇

关键词: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天空课堂观后感,天空课堂
燕玲0 分享 时间:

近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大家看完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范文8篇,以供大家参考!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一)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二)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三)

“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接续上演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王亚平首先给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再用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了下球体。在尝试了几次后,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透明球迅速变成结晶球。王亚平解释说,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是一个摸起来感觉热热的“热球”。

“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王亚平揭示了奥秘。为了给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她手里拿着两块透明的液桥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液桥板分别挤上一个水球。与此同时,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在同步做着同样的实验。当两个水球越来越大,并黏合在一起时,她又将其缓慢地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接下来进行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

只见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地面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后,“天宫课堂”和地面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时,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则不然。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手中的水油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

“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空间站也有这样的离心设备,用来分离和制备一些液体。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空间站里的陀螺仪。”王亚平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目的是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时,一个可爱小巧的冰墩墩闪亮登场。王亚平将冰墩墩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没有下坠,而是慢慢飘向一两米外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我所处的空间站实际上围绕地球飞行,那以你们的视角来看,冰墩墩做的还是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呢?”王亚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

王亚平为同学们演示完有趣的实验后,接着,和叶光富一起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两个新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也意味着可以把地球上的实验室搬到太空。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们的实验项目。”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四)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五)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132681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