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10篇(2)
推荐文章
我躺在床上回忆刚才的梦,感到十分神奇,虽然是一场梦,但我深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美丽的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7
太空授课在太空环境中怎么称体重、水如何流动、失重状态下怎么上厕所等全国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展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今日端坐教室内观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必定会在不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成为他日为科学知识不断求索的新生力量。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太空教育都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8月14日,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课堂,终于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时至今日,我国的首位“太空教师”再一次为世人展现了浩瀚天际的神奇与奥妙,在见证奇迹之余,也给我们以太空并不神秘、梦想并不遥远的感慨。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8
几代航天人,一个强国梦。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建国初期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从身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冲破百般阻挠回国筑梦,到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航天人,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无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方红》,再到第五代航天人逐步完全自主研发出载人航天技术,“嫦娥”“天问”“祝融”呼啸而来,“中国印迹”如今已闪耀苍穹,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国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换回来的,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都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天高地迥,始觉宇宙之无穷。归航不是终点,对于宇宙的探索,我们一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即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即将启航,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不断接续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9
今天我们去看了直播——太空舱的结构。记忆最深的是太空舱里面的科学实验,因为太空失重,所以最简单的转身在太空中与地球也是不同的。通过观看我还知道了,要想去太空必须锻炼好身体,因为太空中血液往上流,所以不锻炼身体就容易生病。太空舱中可以看到外面美丽的星空。在太空舱中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宇航员每天必须睡到睡袋中,不然就会撞伤。
通过观看,我也好去太空看看,体验一下在太空中遨游的感觉。我还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我的祖国越来越好。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10
今天在家里观看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项目,神州十三号乘组三位航天员中两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天宫里出仓时的时刻让我心血澎湃,航天员出仓时跨越的一小步,就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一大步,美轮美奂的太空和航天员感同身受的细致讲解,让我对太空又多了一份遐想。
在我今年夏天看电影《大闹天宫》时就对大闹天宫的主人公孙悟空由衷的敬佩,他不怕困难,不惧怕天庭,和一切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现在看到真实版的“孙悟空”,我现在由衷的敬佩天宫课堂授课的航天员们勇于担当,开辟新天地的精神。
人类目前的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开展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太空实验,从而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成就,我无比骄傲和自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能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建设,科技创新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简短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