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的观后感感悟(2)
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
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关于红楼梦的观后感感悟4
最近把87版《红楼梦》重温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时隔多年,再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只看出了“三角恋”,以及在争风吃醋过程中的小性子和小手段,但是这次,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衰败。每看一处,无不感叹曹雪芹是历经多少世事才能写得出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给文化宝库留下了这么一朵灿烂奇葩。
鸿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但个个都栩栩如生,足以说明作者塑造人物之丰富饱满。有些人物看起来平平无奇,毫无棱角,但是她所经历的一件事就能凸出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比如鸳鸯,虽然是史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是她最信任的人,但是在我们看来,她可能就是中规中矩,性情温顺,做事利落的勤快丫鬟。直到后面大老爷贾赫要纳她为妾,她宁愿剪发明志也不愿屈服权威,足以看出其性格刚烈有主见。
回顾《红楼梦》,其中几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其一是元妃省亲,场面声势浩大,穷尽奢华,但是也难掩她内心的苦楚。因为礼节繁多,元妃到家时天都黑了,老老小小等了一天。刚见家人就不禁泪流满面,站着跟家人说几句话都被婢女提醒回到座位。时时要谨记这些繁文缛节,生怕越了界。到最后,匆匆忙忙只待几个小时就要离开,分别场景真是难以言说,元妃几乎从头哭到尾,一颦一蹙放佛都在述说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其二是探春远嫁。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小姐,从小被抱给王夫人抚养。尽管如此,毕竟是庶出,少不了丫鬟老妈子的冷嘲热讽。尽管身处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探春却有着区别于常人的精明能干、敢作敢为、有远见与抱负的性格特点。还曾记得,诗社就是由她提起创办的。她想摆脱,想证明自己,但是,她的生母找姨娘和弟弟的所作所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她的出身不好,甚至嘲讽她攀高枝儿。贾府日渐式微,探春治家之时,想要大刀阔斧改革力挽狂澜,奈何是女儿身,又受制于客观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南安太妃的到来,难逃厄运,最终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离别那一幕,只有赵姨娘哭的跟个泪人样,也不知探春心里有没有后悔过那样对待她。
其三是最后刘姥姥探望王熙凤。得知贾府出事,刘姥姥第一时间去探望王熙凤,得知巧儿被卖后,她保证就算变卖家产也要把巧儿找回来,可见其有情有义。都说王熙凤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儿就是好好对待了刘姥姥,在我看来,刘姥姥也要知好,才有后面的替王熙凤找巧儿。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虽是小人物,却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豁达通透。贾府被抄,素日交好的王公贵族都避而远之,刘姥姥却上赶着去帮忙。曹公借由刘姥姥,中和了《红楼梦》一概锦衣玉食、金贵人物的刻画,使得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了一席之地,借机表达出人无贵贱之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智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部经典影视作品尚且让我如痴如醉,可见《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都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着《红楼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接棒者关注中国文学,关注红学,关注《红楼梦》。这样一部璀璨瑰宝,定会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关于红楼梦的观后感感悟5
说来惭愧,至今都未将《红楼梦》读完。不过说起来,接触《红楼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初三时,在课本上学过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实在学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似乎还有一个甄士隐、贾雨村,至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忘却了。
再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连续剧,至今影响最深的是一个公子哥——贾宝玉与若干女子在大观园里玩乐作诗,似乎也没看完。
第三次接触应该是大学时,我也曾抱着《红楼梦》,在校园里像模像样的读。但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都没能将这本书读完。也许是曹雪芹老师的书太高深了,也许是我德“道行”不够,也许是作为一个大老爷们,读此书时总感觉到其中的脂粉味太重(这也许是我的认识太浅薄),总之,我没读完,留下了遗憾。
最近的接触又是初三,这次不是学,而是教课本节选的《香菱学诗》,我发现,对我来说依然要学,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于是又拿起《红楼梦》读了一部分,也看了一些参考书。
这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真是机会难逢,看来这次我终于可以将红楼梦看完了,也期待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感受与体验。
关于红楼梦的观后感感悟相关文章:
★ 红楼梦感悟三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