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观后感范文(2)
还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要的是生活不是生存”。因为之前是自由人所以想要重获自由,而那些生而为奴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生而为奴”——这是一个多么心酸的词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生而为奴”的观念但却是一种类似于空气一样正常的存在于当时人的心里,包括黑人自己。
谈完了电影当中的种种之后,除了内心的一种悲凉之外,还有隐约的一点庆幸——好在我是自由的。相对于黑奴而言,我只想说——这是何等的自由啊!人人都渴望自由,却又问什么要剥夺别人的自由?又是什么让人如此的冷血无情?
《为奴十二年》——正如其名,若不是这个电影名字,我真的感受不到这一切已经有12年之久。可能这一切的来源都是主人公从始至终都不忘获得自由吧!这一种执着或者说是信念。让人很钦佩。又有怎样的困难或者说危机是过不去的呢?内心一直有着希望,持续与现实斗争,黑奴都可以成功,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现在想来,多少对马丁·路德·金再一次的无限崇敬。“I have a dream”,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唤醒了所有自以为“生而为奴”的黑人。
一部电影,可以唤起的各种思想才是最有价值的,感谢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我是“何等的自由”。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范文3
今天下午我在优热网看了一部美国大片——《为奴十二载》,看完后,感觉非常震撼。
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绑架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重返自由的故事。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田地特写,然后直切一排毫无生气地等待主人训教的黑奴,然后就是重复的劳动,类似的镜头,又在影片中反复数次出现,时代的背景,奴隶人性的压抑、自由的剥削以及商品属性,就通过几个镜头暴露出来;夜晚与身边女性黑奴的互慰,又切到与妻子的同床温情,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的情境,触发男主对家庭和自由过往的回忆。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为奴十二载》并非完美的电影,但它对一个如此熟悉的题材的把握方式不说是绝后,却几乎是空前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它只是凝视得特别用心,直到一切模糊之后却又重现,展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即使在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正是这点让我认为这次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是绝对的`实至名归。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范文4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了,在看过报纸、网站上各种大篇幅报道之后,让我对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为奴十二年》充满了好奇。
电影根据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陆,主人公所罗门本来是生活在纽约州的自由的黑人,有身份、有妻儿、有工作。却被两个自称要为所罗门谋一个马戏团伴奏工作的白人所骗,当他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在华盛顿成为了一名奴隶,没有了名字,没有了身份,也没有了做为人的一切尊严。经过十二年苦不堪言的奴隶生涯,最终得到一个加拿大木匠的帮助,重新获得自由,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
有人说过,看电视剧看的是故事,而看电影看的是意境。看电影不仅要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感受其中的意境。该电影以浓重沉郁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身为奴隶的十二年里经历的和看到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忍与不人道。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时刻感受着文化的冲击,在那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人被明显的分成三六九等,对于当时美国南方的庄园主来说,黑奴是赚钱的工具,是没有人权的私有财产,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玩具。在无奈的历史车轮里,黑奴们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他们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甚至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奴隶的命运。但电影的主人公没有接受命运的捉弄,他从未停止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他试图逃跑,却发现自己根本逃不出广袤的奴隶主控制的土地,他好不容易写了一封信,却被白人监工告发,他忍痛将信烧毁。
人是生而平等的,一个朴素的真理,对那个年代的人们竟然是如此的困难。主人公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坚定信念,深深撼动我的内心,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范文5
不扯任何与奥斯卡相关的东西,直面电影本身,《为奴十二年》有足够的理由让你发自内心的对它竖起大拇指。多多少少的会有人在观影过程中会感到必须程度的压抑,甚至会有一种可能从未经历过,但却又为之感到难受甚至恶心的感觉。这些感觉不会让你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让你更加富有深度的对其肃然起敬。
史蒂夫.麦奎因用近乎真实的手法再现了一个残酷时代下的悲情个体,并用一系列近似冷漠的“旁观式长镜头”来制造一种冷酷氛围,以致于让观影者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分明的感受到一种压抑、难受甚至恶心。固定的机位,漫长的镜头,残酷的鞭打,毫不回避的表现伤痕,这是《为奴十二年》震撼人心的镜头之一。与之类似的镜头还出此刻所罗门被吊在树干上,双脚需要不断的点踩才能保障不被吊死的桥段。闷热的天气,无情的绳索,克制又不回避的长镜头,让发生在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的残酷一展无遗。尽管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的不同,让我们很难真正的产生某种共鸣,但电影所营造的压迫式氛围还是能让我们感受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是多么令人难受。
而这样一部在故事情节上并不那么跌宕起伏甚至自始至终平淡无奇的电影之所以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靠的也不仅仅仅是那些令人震撼的真实。而是由这股真实所延伸出来的关于自由与生活的思考好处。一个人在失去自由之后,所余下的期望往往就是对生活的渴望。正如影片主人公所罗门发自肺腑地呐喊所抒发的那样,在失去自由之后,所要的并不仅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如果说,个体的命运在时代背景下只能表现出一种对生存的基本条件孜孜不倦时,就已经说明这个时代的悲哀已到了某种恐怖的地步。当人们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追求时,一种冷酷就已然构成。好在还有像所罗门、帕特茜、巴斯这样的人还保留着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求,并在追逐自由与生活的过程中具备着堪称伟大的勇气。十二年,对于一个以前享受着自由,拥抱着幸福生活的人而言,其所背负的失去自由所带来的痛苦以及远离生活所带来的绝望,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失去自由的痛苦与远离生活的绝望是那么的真实,才凸显了追逐自由的勇气是多么可贵,追求生活的坚韧是多么可敬。失去才会懂得珍惜,影片也透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告诫人们,拥有自由与生活是多么珍贵。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会先长吁一口气,进而又有一股莫名的庆幸,是因为,没有自由与生活叫人压抑得难受,而拥有自由与生活又是那么的幸福。《为奴十二年》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带给了一种警示与思考,让人们得以有机会重新认识到自由与生活的珍贵。这是这部电影在影片结束之后还能熠熠生辉的地方,也是它足以叫人肃人起敬之处。
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各种人艰不拆时,我们其实也是部分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要明白,那些被拐骗至黑砖窑的人,那些被迫每一天上街乞讨的人,以及其他被控制了自由的人,他们对自由与生活的渴求,是否也能坚持个十二年?这很难想象,因为太过残酷。我们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好好的珍惜掌控在自己手中的那份自由,好好的珍惜或咸或淡的生活,好好的,把握每一个新的一天。
